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二章 李世民–這個祖宗得認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由於李世民這位稱得上傳奇型的帝王身上有著太多探照燈般耀眼的光環,吸引了人們太多的關注,因此他在道教方面所做的工作似乎就顯得有點微不足道,很容易讓人忽略掉,學者們對此研究相對也要少很多。經歷過太上皇辛苦的打基礎以後,李世民需要考慮的問題把重心轉向瞭如何進一步鞏固成果,繼續執行成功的宗教政策,穩定、提高皇室的地位,進一步加快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恢復,唉,皇帝也不容易當啊,好皇帝更不好當。
李世民很好地延續了李淵的宗教政策,並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清淨無為思想,以此來助力大唐快速發展,開創了貞觀之治。有關李世民的治國主政的政治思想就不再詳細聊了,無論在他戎馬倥傯的生涯中,還是在血腥的奪帝之路上,都有著道士的身影,道家的思想對他的王道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他對老子的“靜”和“無為”思想的理解和運用,就是最直接的證明。同時也可以從他更加重視道教和老子,進一步確定了道教的國教地位得到證明,當然,他對如何進一步提升李家的出身這件事也相當操心。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給高士廉、韋挺、岑文字、令狐德棻等人安排了個任務,啟動了一個大專案——“刊正姓氏”。這是一次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的工程,專案負責人高士廉是吏部尚書,其他幾位也全部是侍郎,調動全國各地的人力,遍尋天下譜牒,仔細考證真偽,最後要修訂一部《氏族志》。當然了,這個專案最終的目的還是想把這些貴族門閥的姓氏淵源都考證明白,進一步確定自己李家的地位,扶植一批庶族地主階級,打擊一批舊士族勢力,鞏固皇權。另外,像平民百姓,自然不夠資格讓皇帝關心,小民百姓的姓氏也沒有考證的價值,所以也就沒有資格入這部氏族志了。
這件事的意義之深自然不必多說了,為什麼偏偏是貞觀六年李世民想到了要刊正姓氏呢?據《資治通鑑》爆料,公元632年,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李世民和魏徵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君臣二人感覺一身輕鬆,便閒聊了幾句。
看著曾經想要自己小命的得力助手,李世民頗有感慨地對魏徵說:“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
魏徵心情也不錯,鳥語花香,藍天白雲,霧霾一千多年以後才來呢,聽皇帝這麼說,也深有同感:“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備不可用也。”
用人之道,那是帝王權術,領導的必修課,這個咱們不關心,二人討論的選人用人標準我們也不多說,但從君臣二人的對話裡可以看出來,此時的大唐已經稱得上政通人和了,讓皇帝煩心的事已經不多了,所以,李世民才有了工夫折騰他的姓氏這些東西了。當然了,這不是一個小工程,總共統計了二百九十三姓,所以直到貞觀十二年(638年)整個專案才算初步結題,這一天,尚書老高同志一臉成就感地抱著成果請李世民驗收。
不得不說,老高同志作為這次專案的主要負責人,沒有領會到領導的根本意圖,在《氏族志》裡,他很不識趣的把黃門侍郎崔乾的山東崔氏排在了第一,李氏皇族排在第二。要不是老高同志沾點皇親,還能有人給說句好話,要是放在現在的體制內,這種人哪可能幹到省部級,最多是個小科員吧,退休前享受個副科級就到頭了。
可想而知,被大老闆李世民劈頭蓋臉一頓臭罵:“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幹猶為第一等?”
老高暗抹一把頭上的冷汗,心裡想自己還真是頭豬,恨不得給自己幾個大嘴巴,皇帝怎麼能排在老崔後面呢!這幫豬隊友,也沒人提醒我。趕緊回去重新加班,你們這麼害我,不改好了誰也別回家了,麻溜滴,連夜加班,趕緊把皇族排在了第一,外戚排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