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章 張角之生逢亂世,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下面,我們就穿越千年,先回到漢末那個大家熟知的、血與火的時代,看看張角手下的黃巾軍和《太平經》的完美演繹的吧。
東漢末年那段歷史應該都非常熟悉吧,著名的三國時期嘛。道教也正是在那個時期孕育並真正成熟起來的。從漢桓帝到漢獻帝(公元147-220年)期間,黃老道分化出三個重要分支。一是張角傳承自於吉《太平青領道》的太平道;二是張天師家傳的五斗米道;還有一支是從《易經》衍生出的金丹道,代表人物也是金丹道的鼻祖魏伯陽,後面會詳細介紹。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道教在漢末這段歷史走向成熟的呢?
我們在中學都學過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認為漢朝末年的混亂、衰退就是從桓、靈二帝開始的,主要原因是從他們二位開始的不作為、亂作為甚至於玩命的、變著花樣的敗家造成的。東漢後期,有一個惡性迴圈的怪圈悄悄形成了,使這個強大的帝國無力跳出並最終走向了末路,對於道教來說,是提供了一片最適合的成熟的土壤。
大家可以翻翻漢代的皇帝譜系(新華字典後就有)就可以發現,從漢和帝開始,東漢的皇帝繼位時都非常小,其中最小的漢殤帝才出生100天就登基了。皇帝年齡小,原因很簡單就是老皇帝去世了,當然專業術語叫“崩“,而小皇帝的媽媽也就守寡了。
大家知道,古代人結婚早,十三四歲的女子就結婚生孩子是很正常的事,皇帝的老婆結婚時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小皇帝才幾歲的話,當媽的也就二十左右,現在這個年紀的人多數還在上學吧。那時候可是還沒有電視劇,沒有電腦、手機,更沒有wIFI,娛樂節目少得可憐,而這些死了老公的年輕的媽媽每天靠什麼來打發時間呢?她們也非常聰明,懂得排減寂寞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忙起來,所以她們就開始幫著去世的老公教導兒子如何管理國家。但是,她們也才是二十多歲甚至十幾歲的年齡,看到的天可能也僅是院牆上面的那一小片,管理個小公司都不一定行,更何況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呢。不用擔心,她們有外援。誰是她們最信賴的外援呢?毋庸置疑,當然是孃家人了,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群體——“外戚”。就這樣,孃家的父兄們組成的這個外戚集團便強勢入駐,而且全部進了常委會,進了是掌握實權了董事會,國家政權盡數落入他們手中。歷史證明,外戚集團是一個完全沒有家國大義,沒有遠大抱負的存在,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是中飽私囊,玩著命地往自己家搬好東西,想著辦法坑自己的小外甥。
俗話說莫欺少年窮,孩子小不懂事,你隨便糊弄吧,但小皇帝總會有長大懂事的一天,早晚會明白這幫外公、舅舅們的醜惡嘴臉,會想著把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利奪回來的。此時的外戚集團為了保住自己的辛苦搜刮來的財富、地位和腦袋,各種不配合,各種拆臺的行為,甚至還會有弒君的念頭滋生。於是小皇帝怕了,羽翼未豐的、弱小的他自己是沒有辦法對抗強大的外戚集團的,所以必須找幫手。可是找誰呢?尋尋覓覓後,發現身邊的宦官們從小陪伴自己長大,知根知底,又很忠心,他們就成了小皇帝唯一的選擇了。《後漢書·宦者列傳》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講的,“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唯閹宦而已。”就這樣,在這些宦官的幫助下,皇帝經過努力終於從外戚手中奪回了政治權力,宦官們自然就成了最大的功臣。
皇帝對於自己身邊的官宦是極為信任的,而且他們又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勞,自然要好好嘉獎,更加寵信了。在東漢末年,就出現了很多官宦被封地封高官的情況,而且還都是實職、實權的省部級以上的高官。再然後呢?因為這些宦官本來就是沒什麼文化或者乾脆就是文盲(家庭條件好的應該不會從事這個職業),加上身體的殘缺和長期的宮廷鬥爭培養出的陰狠的氣質,他們執政的手段基本上遵循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