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五章 五斗米道的版權之謎,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道陵飛昇後,自然是兒子張衡(96-179年)接班為二代天師了,按時間算,應該是在張道陵60歲以後老年得子,正是在龍虎山煉丹時所生。
張衡在正史上記載極少,如《三國志》裡有七個字“陵死,子衡行其道”。道教典籍裡記載也多點有限,《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和《漢天師世家》裡都單獨為他寫了傳,內容也乏善可陳,可見其一生碌碌,要不是佔著二代的地位,基本上都不會有人願意提了。不過,張衡卻生了個好兒子張魯。
講張魯之前,有一個人我們必須先說一下,他叫張修。那麼張修是何許人?正史記載極少,但在三國時期魚豢所著的《典略》等野史中,卻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大家都應該明白,野史中的東西,不是不著邊際的亂編一通,就是負責揭秘事實真相。
由於沒有出現在正史中,所以張修留給我們的基本資訊也有限,簡單如下:
姓名:張修
民族:漢
籍貫:巴郡
出生時間:不詳
去世時間:公元200年
職業:五斗米師
主要成就:創立五斗米道,發動農民起義
《典略》中記載,張修和張角是同一年,也就是184年發動的起義,只比張角晚了五個月,再結合一些歷史事件,大概能推測出張修和張角應該是一代人,都要晚於張道陵。
早期的張修是在巴郡、漢中一帶組織五斗米道活動,整體上和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教義相同,但也有一些改變,比如只有在給人治病時才會收五斗米,入教時則不必交米等,下面我們再總結。184年七月起義,很快就被時任漢中太守的蘇固收拾了,失敗的張修南下退到了巴郡一帶。
此時,滿懷著皇帝夢想劉焉已經來到了益州,急需人才的劉焉便招撫了張修。
不過在《三國志》劉焉父子的二人傳中,嗯,不是東北二人傳,沒有記載張修,不過卻記載他們父子和張魯的關係。當時益州境內馬相等人打著黃巾軍的旗號造反,從事賈龍打跑了馬相後迎來了劉焉。野心勃勃的劉焉對叛軍進行了招撫,所以張修投到了劉焉門下。此時,有位名媛登上了政治舞臺,她就是張魯的母親,一位藉著五斗米道而成了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貴婦,關鍵是長得又有幾分姿色。張線成了劉焉家裡的常客,經常出入劉焉家裡,至於幹什麼去了,大家自己腦補吧。後來,劉焉就給張魯在軍隊裡安排了個督義司馬的工作,並且委以重任,派他去漢中駐守,暗中專門截殺來往的使者,切斷和中央的聯絡,原因自然是怕想造反的事被皇帝知道了。由此可見,劉焉和張母的關係應該很不簡單,差不多把張魯當兒子來用了。等到劉璋接班以後,和《三國演義》裡描寫得基本一致,劉璋是不適合生存在狼的世界中,所以張魯很是看不起劉璋,經常耍大牌,劉璋一氣之下把張母和弟弟咔嚓了,自此兩人變成了生死對頭。
而和正史記載的不同,在《典略》中卻是這麼說的。劉焉收服張修後,由於時任漢中太守的蘇固對他不太感冒,所以劉焉一直想著收拾他。在收拾完周圍的王鹹、李權等十幾個不聽話的豪強郡守騰出手後,就派張修去討伐蘇固,張魯也跟著去打醬油。派張修去原因很好理解,張修是被蘇固從漢中那邊打跑的,自然早憋著一口氣想去報仇雪恨了,所以劉焉不擔心他會放水不賣力。而又派了張魯跟著,想來是怕這個張修賊心不死,別打下漢中又自立為王了。
此次討伐實際上還是比較精彩的,情節非常曲折,《華陽國志》《列女傳》中有記載,為了不多加幾章,這裡就略了。最終結果是張修戰勝了蘇固取得了漢中,但卻數次被蘇固的忠義手下攻擊而受傷,有人說張修是因傷重不治而死,也有人說張魯在勝利後殺了張修,感覺後一種可能性更大一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