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撬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九十九章 賺錢才是硬道理,從工地走出的大佬,一根撬棍,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超市行業,他們已經大概摸索著建立了一套數學模型。”
“這個模型我不太瞭解,我大概說說自己的理解。超市是一個綜合性的購物平臺,所以它首先必須要有一定的人口支撐,所以必須是在城市裡面,還必須是在大城市裡面,縣裡鄉里其實大多都是承載不了一個大超市的。據說,現在一個一兩千平米的超市,附近最起碼要有五六萬以上的人口支撐。”
“再一個,就是要考慮到人口的型別,對超市貨品進行側重。如果是在城市中心區或者大型居民區,那就適合建立大型綜合超市,幾千平甚至一兩萬平米的超市,都是能夠承載起的。如果是在一般的小居民區或者小主要是居住區的話,那就要側重於生鮮類的貨品,超市面積也不能太大,一兩千平米就可以了,如果……”
不得不說,呂三光是真的有見識,一番講解,也讓張強對超市整個執行規則甚至企業執行管理都有了更本質的理解。
“哦,對了,呂兄弟,我還有個問題。”聽完呂三光的介紹,張強又想起一個曾經困擾自己很久的問題。
“我們當初開超市的時候就發現,這兩年有很多外國超市開始進入國內了。他們經驗豐富,資本雄厚,人才也充足,貨品也比較全面,面對他們,像是我們這種本地起家的超市,怎麼才能活下來,甚至說把他們擠出去。”
這個問題確實困擾了張強很久,無論是憑著在報紙電視上了解的資訊,還是說在外國超市裡參觀瞭解的情況,張強都很明確的意識到,相比較於這些外國超市企業來說。國內的超市企業,可謂處於全面的劣勢地位,論管理執行經驗,人家大多動輒幾十年的老企業,自有一套成熟甚至完美的管理機制。論資本的話,人家動輒旗下有幾十家大型超市,經過幾十年積累,手頭真不知道有多少錢。論貨品,人家不管是從外國進口還是在國內採購,都比本土的企業更有優勢……
“張總,其實如果真的本土的超市和這些外國超市競爭的話,我的結論是挺悲觀的。”呂三光看了張強一眼,語氣低了下來。
“怎麼說?”對於呂三光的結論,張強並不感覺意外,但依然覺得有點揪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