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樣有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八十八章 四輪馬車的聯想,我們的1654,小樣有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東方,在那面的世界裡,考古專家從春秋早期的秦公墓中已經挖出了銅製四輪車模型,這說明明大陸在比春秋更早的時期,就已經有了四輪馬車。
另外還有別的考古又證明了,甚至在更早的時期,在西周吧,還有三輪馬車出現過,因為有專家用三千多片陶瓷碎片復原過一個模型。
但是這些東方式四輪馬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沒有轉向裝置,直到二十一世紀六七十年代吧,漢唐集團的某個技術員還在那面的世界裡,見過沒有轉向裝置的四輪牛車……據他描述,他倒是見過皖北平原上的四輪牛車。
說那牛車因為沒有轉向機構,完全是靠人力在車後橫向用力來抬,一點點搬動車尾轉向,如果上面有重物的話,那真是一種苦逼的行為。
明大陸上發展兩千多年曆史的兩輪馬車,與四輪馬車在技術上比,落後是一定的了。
兩輪馬車的車轅與車體剛性連結,所以馬匹走動或跑動時候,那個震動是直接傳遞給車體的。
車體與車輪也是剛性連線,即使有所謂伏兔,一種簡單的減震器,但減震效果也非常有限,所以乘坐是非常不舒服的。
此外車輛的體積和載重能力也受到限制,因為馬在拉車時還要同時承受兩輪馬車的本身重量。
四輪馬車的車轅與車體採用鉸鏈連線,馬匹的上下波動並不直接傳遞給車體。
車輛的體積可以做的更大一些,尤其是在後期的設計中,增加了彈簧減震之後,乘坐的舒適性有所提高了。
那麼為什麼明大陸發展不出真正實用的四輪馬車,難道一個小小的轉向裝置很難嗎?
李子強董事當時在網上說:“我小時候偷工廠的滾珠軸承做過滑輪板車,連我那時候都在腳蹬子裝一個轉向軸承……明大陸上的人有馬車兩千多年了,不會那麼笨吧?”
有個技術員隨手就敲了一份帖子發出來了……同時他也笑著說道:“哎呀,這麼巧啊,我那時也動手做過滑輪板車,從坡上往下放,老爽了。”
別的技術員插嘴說道:“巧什麼?火藥槍、滑輪板車這是當年的兩大殺器------”
眾人於是開始跑題,但還是有人認真地看了帖子。
那帖子寫著:
1、環境因素,主要是指地理因素。
歐洲是地球上最平坦的洲,平均海拔300米以下,至少60是平原,除阿爾卑斯山外都是低山和丘陵。對於四輪馬車來說很合適。目前已知最早的四輪馬車圖出現在北歐南部,同樣以平原為主。
反觀明大陸地形極其複雜,平原只佔很小部分,而且被高山、高原、沙漠、湖泊所包圍和分割。
四輪馬車雖舒適但在明大陸卻不方便。尤其在文明發源地黃土高原和長江中游,前者車輪壓上去會有很深的車轍,輪子多了反而不穩;後者古代到處是沼澤和森林湖泊,同樣不適合。
華北平原可以走四輪車,只是所佔面積太小,總不能讓官員和商人們不停換車吧,還是二輪車合適。
同時他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河流數量多,流程長。總體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餘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條,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79條。明大陸地的面積約與歐洲及美國相近,然而大河的數量卻遠遠多於歐洲和美國。
甚至總面積為明大陸地兩倍多的北美洲,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大河條數也僅為它的2/3。如果把它的天然河流連線起來,總長度達43萬公里,可繞地球赤道10圈半。它地勢西高東低,河流走向多為東西向,東西水路交通便利,雖然南北方向缺少大河流,但各大河流多南北走向的支流,各支流彼此平行,間距平均。
京杭大運河的開通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