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頁,我的寶貝,三毛,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她完全管不住我們,又不好吹哨子叫人給立正,這個平靜的小店,瘋了。
我先是往廚房外天井的地方鑽,那兒堆放了近百個大大小小的甕。等我發現這一個角落時,嘉義的那群朋友也哄進來了。
朋友看中幾隻甕,說要拿回去插花。既然要插花,就得試試看這些甕漏不漏水。老闆娘一直說:&ldo;不漏、不漏。&rdo;我們那裡肯相信,拿起她的一支水杓,就近把她接得滿滿一缸的清水給拿來灌罈子。那邊在灌水我就往前走了。
才進前面,就聽見老闆娘在喊:&ldo;這是我們家吃飯的桌子,你們不要搬呀!&rdo;什麼人管她,把那張飯桌給搬到大門口陽光下去看個究竟去了。
這麼亂七八糟的,只聽得一片漫天叫價,就地還錢,那個老闆娘慘叫:&ldo;不行,不行!&rdo;
趁著這片亂,我的手,靜悄悄的提住了照片中這隻&ldo;鼓椅&rdo;。也不敢叫,怕同去的臺北朋友看中了要搶。
鼓椅那片紅磚燒制的色彩太美,中間一抹更紅自自然然掠過,形式拙中帶樸,是個寶貝。
那時候,大家都去看木雕了。
收集民俗不是我專一的興趣,家中不夠大,只有收些極愛的,並不敢貪心。雖然那麼說,其實已經收了一些東西了。就在大家鬧得差不多,而東西也買下了好一批時,那個老闆娘又叫了一聲,很慘的那種。原來,跟去的小孩子太乖了,他們把每一隻罈子都給注滿了水,要看看這接近一百個甕裡,哪幾隻不漏。老闆娘好費心接的一個大水缸,全空了。嘉義之行,最有趣的就是聽見那個老闆孃的好幾次叫聲。我想,她那天接了一筆好生意,最後把吃飯桌也給賣掉了。這種土凳,是用粘土燒成,不敷釉,表面呈暗紅色。為何叫它鼓椅呢?原因在於,它是仿照大陸鼓椅的造式,其狀如圓鼓,中空,兩邊肚沿有兩個孔,是便於搬動時用的。這種低矮的土凳,一般放在廚房的灶前,炊事時,可以坐下,把薪柴往灶裡送。
又看參考書‐‐《臺灣早期民藝》‐‐劉文三作。裡面也提起,這種鼓椅俗稱&ldo;墩&rdo;,音與韌近,寓意為忍韌,也就是說,凡是遇上挫折或不如意時,以忍為先。民俗上,新媳婦拜灶神時,也一併把&ldo;墩&rdo;列為物件,以求和諧白首。上面的含意,都是《臺灣早期民藝》這本書裡告訴我的。民俗店裡那個老闆娘不太知道這鼓椅的用途,我倒想,下次去時,送她一本這種好書呢。
守財奴
這照片中的零零碎碎,只是收藏的小部份而已。大件的,例如非洲鼓、大木架石水漏、粗陶、大件石像、十八世紀的衣箱、腓尼基人沉船中撈起的巨型水瓶、遊牧民族的手織大地毯……都存在迦納利群島一間鎖著的空房子裡。
其實,這幾年已經不很看重這些東西了。或說,仍是看重的,只是佔有它們的慾望越來越淡了。
沒有人能真正的擁有什麼,讓美麗的東西屬於它自己吧,事實上它本來就是如此。
《紅樓夢》的《好了歌》說得多麼真切: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一般人不喜歡聽真切的話,所以最不愛聽好了歌。把玩這些美物的時候,常常覺得自己是一個守財奴,好了好了的在燈下不肯閉眼。
滄桑
這個盒子是我在西柏林做一個窮學生時屋內唯一的裝飾。那一次,宿舍貼了海報,說有一趟去波蘭華沙的短日旅行,只要繳付五十塊馬克就可以參加。那時父親給我的生活費相當於兩百馬克,當然包括房租、伙食、車錢和學費。五十馬克雖然不多,可是它佔去了我月支的四分之一。我咬咬牙,決心那個月只吃黑麵包,每個星期天吃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