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節,拿起我的手術刀,希早,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術由腦外科的主任主刀,手術室裡除了做手術的醫生,還有兩個像趙之意一樣觀摩手術的二助三助,趙之意厚臉皮混了個四助的位置。
趙之意也將閆萱娜帶上了,近距離觀摩煙霧病手術的機會可不多見,只不過閆萱娜只能在臺下觀摩,臺上人太多,已經沒位置了。
消毒鋪巾後,手術正式開始。
腦外科的主任沿著術前畫線開啟況雨芳的頭皮,在顯微鏡下使用電刀分離顳淺動脈的頂枝與額枝,後切開肌肉暴露顱骨,分離顱骨和硬膜,開啟骨瓣和硬膜後,因為煙霧病增生的細小血管網太多,主刀醫師仔細尋找了幾乎一個小時,才找到一條合適的受體血管。
這一過程如果用文字描述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醫生要對人體大腦組織結構十分了解,稍有差池就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
一般人的手在完全靜止狀態下會不自覺輕微抖動,雖然這種抖動不像帕金森患者那樣劇烈,但在做一些高精密度的手術時不允許有手抖的情況。
一個成功的外科醫生手是非常穩的。
而培養一個外科醫生也十分不易,一個醫院內能做四級手術的醫生最差也要是副主任醫師,而培養出一個副主任醫師至少要十年,主任醫師就更不必說了。
成功找到供體受體血管,之後便可以開始吻合血管。
因為況雨芳的顱內幾乎全都是細小的血管,選出來的那條受體血管也不過是矮個子裡拔高個。
在顯微鏡下,細小的血管被放大數倍,比頭髮絲還要細的針線將兩根血管縫合,縫針的時候力道大了不行,容易扯斷縫線或者導致血管被縫線割開,力道小了,打的結又太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