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僱傭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5章 初議馬政(一),大明嫡長子,皇家僱傭貓,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帝和太子大面積調任官員,當時朱厚照已經把楊一清給稍待上,升任陝西巡撫、專督陝西馬政。
一年有餘,終有這封《請除馬政之弊疏》。
內閣及六部尚書都來了之後,朱厚照讓劉瑾把這封奏疏依次給大臣們閱覽,他則耐心等待。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蘋果均可。】
在封建王朝,馬政是絕對不能繞過去的一條關鍵國政。國事莫大於戎,軍政莫急於馬,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戰馬,在冷兵器時代太過重要。
如果指望整出十萬或二十萬的步兵、就可以在遊牧民族面前稱無敵,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因為人家不和你決戰,就是打一下就跑,這樣對於被打的這一方來說就非常的被動。
明朝中期,弘治皇帝也派馬文升整頓過邊軍,正德皇帝更是號稱武皇帝,同樣整頓過京營,將軍方面也有王越這樣的名將,以及接任王越三邊總制官的秦紘,這都是很有能力的大臣。
史書記載秦紘負責西北軍務之後,挑選壯士,興設屯田,重申號令,軍威大振。
但韃靼人在弘治十三年、十七年、十八年都有較大規模的寇邊,他們總是來了就搶、搶了就走,明朝則始終採取龜縮不出的守勢。
有時候也真不是‘國軍不努力,’實在是戰馬不如人家、騎兵不如人家,追都追不上,還怎麼打。
所以歷代有為君主,如朱元章、朱棣、朱瞻基都對馬政寄以很大的重視。
朱元章說:自古有天下國家者,莫不以馬政為重,故問國君之富者,必數馬以對。
就是說古時候的國家,問國家富不富,先不是問錢糧,先是問有多少馬!
朱瞻基也告戒大臣,叫他們關注馬政,說:軍國所用,馬之為最。軍國大政,馬政亦大。
而按照一般的套路,和其他所有制度一樣,明朝的馬政在開國之初還是比較好的,永樂駕崩時,能養150萬匹戰馬。但到弘治十二年……怕是連這個數字的一半都沒有了。
這也就是之前毛語文在大同查走私商人時所遇到的‘大同缺馬’的背景。
楊一清的奏疏中言明,陝西的養馬機構只蓄養了兩千多匹戰馬,其中還有不少是老弱病危馬……
李東陽在看奏疏的時候則在想:楊一清也是個聰明人,眼下看京中局勢、太子所為,他應是料定將來朝廷必會對韃靼用兵,既然用兵,又怎麼會忽略馬政?
而他負責督理馬政,這就不妙了,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朝廷要用馬,他這個總負責人卻拿不出足夠的戰馬,那不是屎盆子全扣在他的頭上?
畢竟馬政怠壞至此又不是他楊一清的罪過,憑什麼頂這個雷。
所以還是早早的把情況報上去,既為國為民,又解除隱患。而且說得越嚴重越好,反正到時候出了問題不要來找我。
而一旦朝廷重視,把這件事做起來了,那督理馬政的官員豈不是政績顯著?他楊一清也能夠在太子這邊來一個‘青春版的簡在帝心’。
這就是經驗豐富和初生牛犢的區別。
看看王守仁那封疏上的,勁頭很足,但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再瞧楊一清這封疏上的,撓的就是殿下的癢處。
李東陽不動聲色的點點頭,現在就看殿下怎麼處置了。
“怎麼都不說話?”
可能是楊一清的奏疏太過深刻,搞得大家都有些‘畏難情緒’了。
但朱厚照不是那種性格,封建時代當然難,要在這個體制下激發出點活力出來也不容易,可不能就這麼認了吧。
“本宮自監國之始就說過,任何事項都是要先搞清楚什麼狀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