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色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三皇五帝之傳說,洪荒玄松道,李色佛,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中國古老傳說中,三皇五帝的說法很多,史學界比較認同的說法為:
三皇:伏羲氏、神農氏、黃帝(軒轅氏)。
五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禹帝。
現將三皇五帝及其相關功績簡單介紹如下:
伏羲氏: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
伏羲智勇雙全、力大無比在中原地區征服了許多部落,他集中了當時人們喜愛的幾種動物特徵創造了馬的頭、蛇的身、雞的爪待許多動物的綜合體,自稱“龍師”並將龍作為華夏族的族徽──圖騰,為此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
伏羲的另一功績在於,他正姓氏,自姓為風;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網罟,教民漁獵;畫八卦,代替結繩;造琴瑟,功成作樂;定官職,分理海內……從此,我們的先人從荒蠻轉入了早期文明。
神農氏: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藥。
黃帝: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皇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遊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後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後代的人還在現在陝西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顓頊: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堯帝,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堯到年老時,由四嶽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死後,禪位於禹。
禹帝:禹的政績
一、治水
當時,洪水氾濫成災,百姓飢苦。舜命禹去治水,禹吸取其父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築堤防、堵塞河道為疏導江河的辦法:鑿龍門、闢伊闕、疏九河……。禹治水八年,妻子生兒啟,禹也不得有愛子之心,拋家而去治水。在治水當中,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終於取得了成功。
二、鑿龍門
龍門在今陝西韓城及山西河津兩縣的中間。禹鑿龍門的傳說最早見於《墨子.兼愛中》:「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洩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注後之邸,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此言禹之事。今山西、陝西中間的黃河,古人稱作西河。禹鑿龍門是為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得利。但在大禹那個時代,就當時的生產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