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少年任俠-徐庶,惡漢,庚新,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出山了。

《三國演義》讓徐庶在龐統獻連環計時再露了一面,是順筆加上去的,正史沒有記載。此後便不再提及。而正史卻說:徐庶在魏文帝(曹丕)時,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聞知此事,頗為感慨的說:“徐元直只當上這個官嗎?”言下之意,是委屈了他的。不過其他事蹟亦無可考。《三國演義》對徐庶固然有維護之處,但卻安排了徐母痛責兒子和自縊身亡的情節,這又頗有“春秋筆法”,不單為了徐母的形象了。徐庶不去投曹,徐母未必便死。因為在曹操來說,那時還要與劉備、孫權爭奪天下,為了收羅人才,他是不肯胡亂殺一個在對手幕下工作的人的母親,以免引惹許多人的反對的。他毋寧還會有意優待徐庶的母親,以便獲取愛賢的名聲。陳宮的事也可以為證:《三國志·呂布傳》有一段記載:“太祖之擒宮也,問宮欲活老母乃女不?宮對曰:‘宮聞孝治天下者不絕人之親,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宮也。’太祖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徐母之死,是《三國演義》作者創造性的安排,含義可謂深刻。

三國徐庶真正的歸宿

鳳雛一語教徐庶,正似游魚脫釣鉤。這便是三國名士徐庶擺脫魏曹集團,自由翱翔的那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徐庶到底去了哪裡呢?據現有的資料和傳說,這位向劉皇叔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名留青史的徐庶在經過一番遊歷後到了青島膠南的帽子峰一帶隱居下來。

徐庶作為三國前期為數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劉備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曾經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了劉備的軍師後,徐庶大展才華,在數月之間連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使劉備計程車氣軍心為之一變,使曹操的囂張氣焰為之一寒,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因其母被曹操所執,被迫降曹後,徐庶作過中郎將,御史中丞。但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其他史書,都未交代這位三國著名人物的去處,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徐庶的去處也眾說紛紜,在膠南近年整理校注的編纂於清乾隆年間的《靈山衛志》中找到了關於徐庶在膠南隱居傳說的記載,膠南的帽子峰現仍有徐庶廟的遺蹟,膠南民間有許多關於徐庶的傳說。

話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說起:三國混戰,生靈塗炭,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劉備攜民渡江屍塞河道;赤壁一場大火,亡兵數十萬。面對殘酷的現實,加上老母親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徐庶悲憤到了極點,雖預謀擺脫了赤壁之戰的干係,卻也是萬念俱焚,無處發洩的他,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迴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滿腹文韜武略的他眼睜睜地看著數十萬兵士喪身火海而不能請纓解救,卻行若無事,回想起少時“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的誓言頓覺羞慚自穢,更無顏面見世人。

年輕時雄心萬丈、豪氣沖天,只想尋得明主,得以為國家運籌帷幄。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為“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竭盡自己的智慧,遏止住大漢的衰落,象古賢管仲、晏嬰仁名垂於竹帛、德光施及草木。可是綜觀當時天下之勢,已成鼎立,曹孟德雖敗赤壁,卻具天時。此人雖虛懷納士,終是梟雄,爭權奪利之徒,挾天子令諸侯,以百萬將士之白骨,搭建自己通向權力頂峰的臺階,不能扶漢家之威,救黎民於戰火塗炭之中。孫郎安居江東,佔盡地理之利,亦虎視眈眈,難免興戰火之燎原。心灰意冷的徐庶,內心的悲酸只有自己明白。他百感交集,滿腦子是退隱江湖、與世無爭的念頭,盼望著歸隱山林、清風掃門、明月侍坐的時光。在曹操造好銅雀臺待鎖二喬時,正春風得意,此時的徐庶已易裝、潛形,避開繁華鬧市,一路出散關、繞長安、遊嵩山、回穎川。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