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少年任俠-徐庶,惡漢,庚新,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備後,立刻得到劉備的器重,這個器重是在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聽說徐庶在魏國只作到御史中丞時,又嘆息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和少年時的評價截然不同。
而【資治通鑑】中的一段記述,更能說明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將當時已經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來,要臣下們向其學習,足見在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絕非泛泛之輩。
按【魏略】中的說法,徐庶少年時是一個任俠擊劍的狂放少年——或許就是一個強盜,曾經為人報仇(我的理解是殺死了仇人),後來才折節學問,則其棄武從文之時應該不下十五六歲了,而此時向來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夠不理會那些因為他曾經當賊而瞧不起他的同學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讀書,很快就在學問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則其志向見識也應該異於常人,似乎是和壯年始學的呂蒙一類的人物。而諸葛亮卻將他放到石廣元、孟公威一個檔次,認為其只能勝任刺史州郡級別的職務,如果屬實的話,可能是因為當時諸葛亮和他相交尚淺,徐庶由於求學時間尚短,學問還不很精深的緣故。而後來徐庶學業完成,和諸葛亮相交日深,其志向和道德學問也基本成熟,在諸葛亮的眼裡,自然也就非“吳下阿蒙”了。
但從後來徐庶棄劉歸曹的情況來看,徐庶與人“共圖王霸之業”的志向可能確實並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節向學後,隨著學問的增長,其志向才逐漸遠大起來的。但因為時間尚短,並不非常堅定,因為母親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後,徐庶對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帳下英才輩出,也沒有徐庶合適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與人共圖王霸之業,需處於從事、別駕之位才能展現其才華的,致使徐庶最終僅做到御史中丞——實際上這時的徐庶就是一個隱於朝的大隱了。如果徐庶不歸曹操而繼續追隨劉備,其功名雖然趕不上諸葛亮,應該也不低於孫乾、簡雍之流,或許能夠和法正龐統並列吧。
徐庶
徐庶出場時,自稱姓單,名福。《三國演義》是這樣介紹的。其實徐庶只是改名,並未改姓。《魏略》說他“本單家子”,是出身單寒,並非高門大族之意。解為“姓單人家之子”,《三國演義》作者未免望文生義了。此人少年任俠,曾替人報仇,失手被擒,同夥大鬧法場,把他解救出來。從此改變宗旨,折節讀書,在荊州結識了諸葛亮。劉備屯駐新野時,他去見劉備,又向劉備介紹諸葛亮,於是就有“三顧茅廬”這一幕。他離開劉備,投向曹操,卻並不如《三國演義》說的那麼光彩,也並無“走馬薦諸葛”之事。他早就向劉備推薦了孔明,不是等到臨走之時。《三國演義》說是曹操迎來徐母,請徐母寫信招喚徐庶。徐母痛罵,硯擊曹操。於是程昱獻計,偽造徐母一信,招引徐庶。徐庶為了“忠孝不能兩全”,只得辭別劉備,投曹去了。在這裡,《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個徐母,正氣凜然,頗為成功。
然而事實卻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時,劉琮軍前投降,劉備措手不及,由樊城南走,曹兵窮追不捨。半路上,徐母為曹兵捉獲,於是徐庶就向劉備告辭。他是在劉備最最狼狽的時候,為了“盡孝”,而辭劉歸曹的。“走馬薦諸葛”是小說家為了安排情節而加插的,其實那時諸葛亮已由劉備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