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一四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刑徒,庚新,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一四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
‘因時而變,為大義而不拘小節。’
這是後世司馬遷著《史記》時,對叔孫通做出的總結。總體而言,這算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了。
劉闞前世,倒也草草的翻閱過《史記》這部書。
不過當時一目十行,除了項羽、劉邦這些能讓他生出興趣的人物稍加註意之外,其餘的大都是囫圇吞棗,看罷了也就忘記了。但叔孫通這個人,卻是讓他記憶深刻,很有意思的一個人物。
後世儒生講求氣節,講求風骨!
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絕不會退讓半步。以至於劉闞在很長時間裡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所謂大儒,應該是不苟言笑,古板執拗,不知變通,喜歡坐而清談的誤國書生。平日裡死讀書,危難時一死報君王,就算是全了氣節。到了後來,許多儒生甚至連死的勇氣都沒有。
但叔孫通卻不盡然……
這個人,求學於孔夫子九代孫孔鮒門下,曾先後為始皇帝、嬴胡亥、項羽、熊心、劉邦等人效力,可算得上是一個很懂得自保之道的人物。如果按照後世儒生的價值觀,叔孫通應該是那種毫無氣節可談的無恥之徒。特別是當叔孫通降漢之後,為劉邦推薦的大都是盜賊力士之流,使得許多儒生對叔孫通感到不滿,甚至有人私下裡說他是天下讀書人的恥辱。
可這叔孫通卻毫不在意。
君主在進取,爭奪天下的時候,需要的是猛士,需要的是能夠打勝仗的將軍;但是當天下穩定,想要守住基業的話,就需要文士儒生的幫助。這是叔孫通在當時對劉邦的一個回答。
其意思,和後來那句‘可馬上取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的箴言頗有共通之處。
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甚至稱叔孫通為‘漢家儒宗’。這一個‘宗’字,足以說明一切。
劉闞沒有想到,會在這雒陽城中遇到這位千古名人。
連忙整理衣冠行禮道:“未曾想會在這裡遇到大賢,劉闞幸甚,劉闞幸甚!”
劉闞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甚至包括叔孫通在內,也想不通其中的緣由。
別看劉闞年紀不大,名氣卻是不小。
於公而言,以二十歲之年齡,已是一方大員。泗水都尉這個官職雖然是臨時設立,但誰也不能否認劉闞手中的權利。手握兵權,監督兩郡吏治……有聰明的人更隱約猜到,泗水都尉的職權下,恐怕還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那就是監控故楚治下的反秦六國後裔。
可以想像,以劉闞的年紀,他日出將入相,也是早晚的事情,前途似錦。
再加之兩年前北疆戰事的訊息,也零零碎碎的傳入中原。富平血戰,劉闞也著實立下大功。
在私來說,劉闞和程邈發明了‘程公紙’,可謂名滿天下。
反觀叔孫通,已過了而立之年,卻一直默默無聞,聲名不顯。自弱冠之年入孔鮒門下求學,轉眼十餘年。自始皇帝與李斯商議焚書之後,孔鮒就帶著門徒,自隱於中嶽山中(亦即嵩山)。
但即便是這樣,孔鮒的出身還是決定了他不可能躲過朝廷的徵辟。
一紙詔書送抵之後,孔鮒再三考慮,覺得不能徹底拒絕徵辟。但是要他去咸陽,又不太甘心。最後,孔鮒以身體不佳為藉口,拒絕了朝廷的詔令。但同時,又從弟子之中選出了叔孫通前往咸陽。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叔孫通並不得孔鮒的喜愛。
《論語-顏淵篇》中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名句。孔鮒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卻命令叔孫通去做,實際上已經有悖於他祖宗的教誨。所以,在叔孫通出山之前,根本就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李由之所以尊敬他,也是因為和叔孫通的一番談話,看出此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