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施恩(番外),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漢紀·光文帝紀》:十二年……群臣上書請封太子,不準,重奏連月。五月,乃詔群臣議,朔王改封漢中王。六月,漢中王入臺,掌考課,錄賢史,舉冤獄,出繫囚。
七月,西羌蘇毗又入寇,發河湟、隴右騎士三萬,委將軍馬隆、中郎將羊祜徵之,獲首虜五千級。及平,徙朔方胡眾三千戶入凍土,設六鎮守疆,羈縻治象雄。
九月,度支尚書杜預,水部曹鍾會治江淮水利,始鑿運河,北起酸棗,南至錢塘。
十月,漢中王為太子。
……
延熙十三年,長安。
劉禪坐在露臺上,抿著茶水,問道:“漢中王入長安以來,感覺如何?”
劉琥遲疑少許,說道:“啟稟父皇,兒臣以為尚可。”
“是嗎?”
劉禪放下茶盞,說道:“有人稟報,言你自入長安理政以來,所拔人才多為關東士人,有結黨營私之嫌。甚至有個別官吏,憑藉權勢,排擠同僚,欲為寵進邀功。不知漢中王如何以為?”
從去年劉琥參與政事以來,他聽從了鍾會的建議,為了鞏固的自己的地位,提高自己在朝廷上的話語權,以嚴查考課為名,將政績不合格的東宮舊吏罷黜,甚至還將荊楚、巴蜀等開國官吏的後裔也嚴加處置,提拔了如裴秀、王佑、羊祜、羊發、衛瓘、楊肇等關東大量賢才。
當然劉禪也知道這些事,而他僅僅是關注著,看劉琥能給他整出什麼花樣,直到他把近日欲動侍中張紹。劉禪這才將劉琥喚到宮中詢問情況,張紹可是自己的小舅子,又是自己的親信。
劉琥不慌不忙地解釋說道:“自大漢統一天下以來,已有十年。然我大漢開國當有三十餘年,官吏盤根錯節。開國文武子嗣不僅受封食邑,又領官爵,當中雖有俊才賢臣,但酒囊飯袋亦是不少。”
“陛下設立考課,理清官吏,初有成效。然荊楚、巴蜀舊人盤踞中央,或在州郡之中,其間貪腐之人不在少數。兒臣幼時隨父皇耕種田畝,其間麥禾長成,亦有雜草相隨,需時常拔除,引關東俊傑入長安,便是如此之意。”
劉琥的意思不難理解,大漢平定天下十餘年左右,但實際上建國已經有三十幾年左右。大漢官場已經出現了盤根錯節的人情關係網路,這些人情關係網路一直存在著,也在不斷地壯大,已經到了需要修剪的地步。
而劉琥正是想借著關東勢力,修建那些盤踞在大漢的蛀蟲。當然也有為自己培養勢力的想法,畢竟他雖要吸納東宮舊吏,但也不能全盤接收。
劉琥見天子沒有說話,繼續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陛下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往昔荊楚、巴蜀舊人乃君子之黨,為我大漢治國拓土;今其子孫入仕,黨羽之中已有小人,當以除之,否則其將腐蝕眾人。”
劉禪思索著劉琥的話語。實際而言,劉琥的話並非沒有道理。大漢統一天下之久,不同於歷代王朝。大漢開國功臣大部分不是在統一天下的路上,就是在建國前後大批次的去世。
功臣沒了,但他們的兒子卻在。他們在父親的關係網下得以倖進,又在建國之初蒙封食邑,構成了大漢當下的二代政治。
二代政治的危害不用說,眾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些。其大部人不僅無先人之能,甚至在品性上也不如先人,其在權勢之下,又不知道會做出哪些事情。歷史上蜀漢亡國,雖有君主昏庸之過,但這些二代也是同樣要背鍋。
劉禪捋著鬍鬚,說道:“漢中王之意,朕當知也。但凡事鬆緊有度,不可太過。小過罷黜,或降職發配,或留爵歸鄉;大過免死,有司論處;凡有功績者,得以恩進,籠絡人心,且須小心行事。然漢中王之舉,雖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