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態度(番外),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兒臣拜見父皇!”

劉琥跪行大禮,叩首說道:“皇兄不幸離世,願父皇保重身體為上。”

“起身吧!”

劉禪放下奏疏,嘆氣說道:“長途奔走,也是辛苦你了。遼東苦寒,封分域外,實屬不易,皆為大漢計而已。”

劉琥恭敬地坐在榻上,說道:“父皇封分諸王至邊疆蠻夷之地,兒臣初有不解,但如今也能知曉父皇良苦用心。”

“哦!”劉禪笑了笑,問道:“不知遼王可有感悟?”

劉琥沉吟少許,說道:“自後漢喪亂以來,邊疆飽受蠻夷襲擾,且我大漢開疆拓土以後,能鎮守邊疆者,教化地方諸夷者,非諸王莫屬。至於是否使藩王坐大,則是另外之語了。”

劉琥看得也通透,知道政策的兩面性。西漢時期諸侯王政策是為了鞏固關東地區,東漢吸取西漢的經驗以限制諸侯王權利為主。

而劉禪為了鞏固邊疆,則讓諸侯王外任地方上,以鎮守邊疆,教化諸夷為他們的主要職責。如果透過發展,在未來邊疆的王國可能會坐大,但也意味著大漢已經將當地消化下來,完成了他們自身的任務。

“不錯!”

劉禪用那讚許的目光看向劉琥,說道:“眼光獨到,知曉遠近利弊。朕讓你入京,看來並沒有錯。”

頓了頓,劉禪忽然又問道:“遼王若上位,不知日後何以待先太子子嗣?”

劉琥沒有答話,而是讓沉默了下來,寂靜的殿內更加寂靜。

半晌之後,劉琥深吸口氣,答道:“兒臣有兩種應答,不知父皇願聽哪種?”

劉禪放鬆下來,依在憑几上,饒有興趣地答道:“兩者有何區別?”

劉琥抿了抿嘴,說道:“其一,兒臣願以親子待先太子子嗣,且百年之後當傳位與皇孫劉釗;其二,兒臣願以富貴恩待,若兒臣一脈絕嗣,可優先從先太子後人之中,選賢能者為帝。至於兒臣之心,在於後者之答。”

劉禪的手指輕敲扶手,問道:“前者之答,不知誰教與遼王?”

劉琥如實答道:“鍾會!”

聞言,劉禪笑了幾聲,意味深長地說道:“鍾會精練策數,心大志迂。然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遼王當以慎重用之。”

自天下一統以來,對於那些三國後期湧現出來的俊傑,劉禪皆有格外重視,如馬隆、文鴦、陸抗、王浚等人。

他們也沒辜負劉禪的期望,就如文鴦自歸附大漢以來,作戰勇猛,善於騎戰,已經成為大漢新生代的將星,雖不及黃崇、羅憲,但也是僅次於他們的將領。

亦或是王浚,在南中治理得風生水起,當下已經升遷為寧州刺史,治理寧州七郡,其在政治上建樹的功績當不下於馬忠,令人稱道。

而鍾會入漢以來就不安分,雖有才華,但總想投機取巧。之前在為劉琥做事之時,就與東宮之人產生不小的衝突。

當下劉琥進長安,劉禪是準備讓他當儲君,他需要調整自己的定位,他不僅要為過去的自己人考慮,也要從大漢全域性而考慮。

如果劉琥在這方面沒想好,如果仍是選用舊人,排擠打擊東宮官吏,那麼他就不是合格的大漢儲君,劉禪就需要考慮其他人選了。

劉琥對於劉禪的評價沒有感到意外,也沒有產生牴觸的心理,而是答道:“啟稟陛下,兒臣以為君者,當以選賢任能為上。昔楚漢之爭,太祖不以陳平品行汙濁,委以心腹用之,故有奇計六出,以寧漢室;今三分天下,陛下不以廖公言語輕佻,以要人待之,故有吞吳並漢,天下歸一。”

“兒臣雖不比太祖及父皇用人之能,但兒臣願試比孝文、孝景二帝。鍾會之用,當不限生死也!”劉琥低垂的眼睛,說道:“周勃、晁錯可為前事之鑑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