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南事(番外),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種情況之下,不用說疏通運河了,當地百姓生活都成為巨大的問題。
“拜見陛下!”
就在劉禪研究黃淮水利設施之時,陪同巡幸北疆的太子劉璿、少府山濤、度支尚書杜預等要臣請求覲見。
“免禮吧!”
“諾!”
劉禪合上輿圖,說道:“今黃淮連年大雨,河水氾濫,淹及穀物,百姓歲飢。加之朕欲疏通丹徒、邗溝、汴渠三水,以為樞紐天下,臨制四海,調配錢糧之用,不知誰願替朕臨幸黃淮、江左,救濟災民,考察三河水情。”
眾人沉默半響,山濤進諫說道:“啟稟陛下,黃淮大水,救濟災民,調配各郡糧草,非名高權重、知曉南方內情之人不可為也!”
頓了頓,山濤猶豫說道:“朝中能擔此重任之人,或許非太子莫屬。只是太子當下身患風寒,恐難擔此重任。”
太子劉璿安撫過江東,主持過中原、江東的度田工作,加上他的權利及聲望,確實非太子莫屬。
“咳咳!”
太子劉璿咳嗽幾聲,幹著嗓子,說道:“啟稟父皇,璿請命趕赴災區,賑濟百姓,核查黃淮水渠,考察三河水情,擬撰成疏,上報至長安。”
劉禪微微皺眉,關心說道:“太子身體不爽,此行不如交予他人為之。今當以保養身心為上,不可過度操勞。”
劉璿搖了搖頭,說道:“不過小疾而已,不足為慮。大水害民甚廣,今當以民利為上。”
自劉璿徹底坐穩儲君之位後,劉璿反而更加放心地去做事,少有顧忌。加上劉禪年歲已高,也不是貪戀權勢之君,父子之間當是融洽。看書溂
沉吟少許,劉禪叮囑說道:“太子可赴黃淮,還需御醫相隨左右,不可過度操勞,僅主持大局即可。”
說著,劉禪看向杜預,說道:“元凱隨行太子左右,以為輔佐,總理黃淮政事,考察三河水情。”
“諾!”
二人拱手應道。
“來人!”
二人行禮間,劉禪喚人都端上交趾稻(占城稻),將稻米分發給二人,說道:“此乃嶺南交趾稻,與我中國稻不同。其穗長而無芒,早熟早生,旱不求水,澇不疏決,災荒年間,便宜種之。今黃淮大水,江左旱地,可以種之,以為救濟災民,僅是口感甚差,但可飽腹……”
劉璿好奇的打量稻米,笑道:“交趾稻耐旱耐澇,能養萬民。今下黃淮,當無往不利,此行將是易爾!”
“當是如此,往後災年之時,百姓能有所食用,此乃利在千秋之物……”杜預說道。
在陶璜南征林邑之時,便把占城稻帶到交州交趾耕種。待豐收後,便把占城稻米到中央。
劉禪品嚐後,只能說占城稻在交州沒有傳播開是有原因,其口感難以描述。也只能說有利有弊,交趾稻生長環境簡單,味道肯定是不好吃的,事件難有兩全事。除了受餓及貧寒百姓之人,中上層人士是不會食用的。
也難怪歷史上的占城稻為什麼在嶺南沒有顯名,反而是在福建傳播開。嶺南水土肥沃,氣候炎熱,便於水稻生長,自然占城稻這種野娃娃不受重視,只有在福建這種貧瘠的土地上才有立足之地。
宋朝能廣泛種植占城稻,與宋朝當時氣候異常,糧食歉收有關,今下大漢推廣占城稻也是為了災年所用。
在災年過後,劉禪相信占城稻也會成為大漢南方百姓種植的作物之一,以備災年之用。畢竟占城稻種植簡單,野蠻生長即可,不用太費心思。
有了大運河,加上耐旱耐澇的交趾稻,南方經濟將會大幅度躍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