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章 冊封與舉官,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霸、孫和二人,不可使其任何一方做大,必要之時,可插手戰事,強令二人罷兵息戰。”

“諾!”關興躬身領命而去。

待關興退下之後,劉禪問道:“公淵,孝廉新制,尚書檯可有何異議?”

“啟稟陛下,尚書檯仍在磋商錄取名額,以及州郡上相關制度,具體上蔣司徒並無異議!”廖立答道。

“善!”劉禪點了點頭,吩咐道:“讓蔣卿等人儘快籌辦,草擬後交呈與朕,若是無誤方可實行。”

“諾!”

劉禪受到山濤對孝廉制度的啟發後,決定對地方上的孝廉制度進行變更,每個郡除了每年可舉薦孝廉外。在朝廷的詔令下,由各州官吏到地方上舉行郡考,地方上士子皆可參與考試,不論是何出身,皆可入考。

郡上的考試簡單,在眾多儒、法家學說之中,必考者不過《管子》《商君書》以及《論語》《孟子》四書。

考試合格之人不代表可以做官,也不代表擁有孝廉,僅有資格參加州的考試,在經過州學院的習讀後。參加由中央到州上舉辦的會考,考試合格者,有資格入學武擔學宮,參與習讀經文,亦可被縣上聘用成為吏員。

入讀學宮後,還不是孝廉,僅有資格參加中央由劉禪或尚書令住持的端門複試,選考文吏科或儒學科。直到考中之後,這些人才有資格成為孝廉,可擔任郡上或中央的官吏。

也就是說劉禪在不剝奪郡太守舉孝廉的資格下,為那些無法成為孝廉的普通士族子弟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可以透過他們的努力直達中樞,考取孝廉出任官職。即便他們通不過考試,他們也有資格被縣上聘請去任吏,透過察廉方式,再往上晉升。

可以說劉禪對當下選官制度的改進,既保留地方州郡舉薦孝廉權利,穩固住了對士族的拉攏,又打通士子自下而上的上升空間,擁有科舉制以及察舉制的雜融影子。

歷史上別看隋朝出現科舉制,但實際上依然是士族基本盤,沒有五品官以上的舉薦,根本參加不了科舉制度。直到唐朝採用南齊舊制‘投牒自進’,科舉才向下層百姓打通了道路。

何謂投牒自進?理解亦是不難,既用你手上的身份證明去參加考試,便是投牒自進。

如現代的公務員開始,大學生憑藉手上的身份證便可參加公務員考試。若是按照隋朝或是隋煬帝的科舉制,你需要五品官以上開具的舉薦證明,才能參加公務員考試,幾乎非二代不得參加考試,極大縱容了士族政治。

而且科舉大規模選官,也需要相應的任官制度配合方可實行。畢竟你選出來了候選官吏,有空缺去任命才是最為重要的,沒地方去任命,這些人不就成為了冗官了?

兩漢時期因地方郡縣擁有舉官、委任之權,如郡守擁有徵闢官吏的權利,也側面地限制了科舉制的出現。

但蜀漢則是不同,擁有了這一土壤。早在蜀漢初期,劉禪就與諸葛亮一唱一和,廢除了州郡舉官之制,功曹之上需中央任命方可出任,限制了郡守人事權利。

這也是為何劉禪在廢除州郡舉官之制後,擴大地方舉孝廉的人數。有增有減少,方可讓這些士子有地方可去。

可見劉禪對科舉的考慮很早便開始了,也實施去做了,受限於當下的政治環境,或客觀環境,進度緩慢,也讓劉禪限制在舊科舉制思維當中,無法突破而出。

只不過是山濤的那番言語,卻讓劉禪想通了其間的奧妙。

不就投牒自進嘛!老子用孝廉代替進士,給地方上保留舉薦孝廉的資格,但是我中央也要一批孝廉資格,雙管齊下,形成大漢獨特的舉官制。

至於印刷術、造紙術,劉禪數年前早就普及到武擔學宮,現在搭配大漢的舉官制,讓中央官吏帶到州上,讓州上帶到郡上,透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