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章 冊封與舉官,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東吳內亂的訊息,瞬間席捲天下,身處長安的劉禪也從密探口中得知了這則訊息。劉禪對於孫權的遇刺身亡的訊息雖早有準備,但親耳聽到縱橫天下數十年的孫權身死,還是頗感唏噓不已。

畢竟孫權也是參與過漢末群雄爭霸的人物,其少年繼位,坐斷江東,亦可稱作少年英主;在曹操二十萬大軍南下,又與老劉合作大敗曹操,遂成天下三分之勢。

在劉禪登基之初,大漢還需仰仗東吳的幫襯。在吳國巔峰時期,在夷陵腳踢蜀漢,於石亭拳打曹魏,可謂意氣風發,孫權得以稱帝江左,威懾寰宇。

然而其巔峰來得快,去得也快。安豐之戰,被令狐愚所騙,遭遇曹叡率軍伏擊,死傷數萬;襄陽之戰,被鄧艾夜襲,死傷慘重。

可沒想到這還不是吳國的底線,在大漢出兵進攻荊湘後,東吳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被劉禪、王平大破。孫權不得已自去帝號,親自為其劉禪御車,以求殘喘。

最終卻因臣子內亂,大漢設計,導致其中箭而亡,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隨著孫權的身死,他一手建立的吳國也隨之分崩離析,分成兩國,刀兵相見。

“啟稟陛下,越公孫霸、吳太子孫和皆有遣使入我大漢,欲求我大漢冊封其為吳王,以握禮法正統,一統江左。”郄正報告說道:“不過越公孫霸使者或將先至長安。”

隨著吳國各地勤王的兵馬抵達陸續抵達建業,根基在彭蠡湖(今鄱陽湖)以西的孫霸,聽從全琮的建議,撤軍向西,攻略了彭澤、鄱陽、餘汗等鄱陽、豫章等郡縣。

又在駐軍於武昌的步騭率軍支援下,孫霸徹底在彭蠡湖站住了腳跟,擊潰追擊而來的五營督陳象所部,遂與孫和形成舉國中分的局面。

當下孫霸得到郢州牧步騭、右大司馬全琮的支援,手中握有豫章、鄱陽以及郢州等州郡。而孫和擁有大將軍諸葛恪、左大司馬朱然、驃騎將軍朱據的擁護,佔據了丹陽、吳郡、會稽等大量東部郡縣。

劉禪放下諸葛喬上呈而來的奏疏,考究問道:“令先以為我大漢當支援孫霸還是孫和?”

郄正皺著眉頭,拱手說道:“臣以為當下吳國局勢二分,人心惶惶,我大漢不如趁機南下滅其國祚,又為何要分冊封孫霸、亦或孫和乎?”

郄正的想法代表了大漢當下大部分人的想法,認為應當在孫權身死之後,大漢派兵屯兵吳國。

劉禪對郄正的想法也不意外,只是笑了笑,簡單地解釋說道:“此非滅吳之機,今下當以魏事為重。”

頓了頓,劉禪又問道:“不知安國以為我大漢當擁孫霸為吳主,亦或是選孫和為吳主?”

關興挺直腰背,拱手答道:“啟稟陛下,我國欲讓吳國中分,令其內耗。故臣竊以為可冊封孫霸為吳王,又封孫和為越王,兩國皆有正統之名,必然開戰,待雙方兩敗俱傷之後,再舉兵伐吳。屆時江左百姓人心思安,或可不廢兵卒,唾手可得吳國!”

關興之策可以說是火上澆油,擁有太子之名的孫和本應該繼承吳王之位,卻被授封越王,不就是在降低孫和的正統性嘛?孫霸缺少正統性,然而大漢卻封他為吳王,另類地加持孫霸的正統性。

到時候兩國皆自稱正統,視為仇敵。分屬二人治下的江東士族也會因派系問題加深仇恨,內鬥之下,互相削弱他們各自士族的實力。

等待大漢滅吳之後,治理地方時,便可利用這些矛盾,使之相互牽制,減少龐大士族關係網帶來的鉗制,大漢便可輕易地控制住地方上的局面。畢竟在東吳的治下,這些江東士族勢力急劇膨脹,若不能將這一隱患消滅掉,對大漢治理江東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劉禪微微頷首,說道:“安國之言,亦是朕之所思。冊封孫霸、孫和之事,便交由你去辦吧!讓句扶、諸葛喬盯緊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