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八十二章 策對,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族內進行自我流轉。以及對於那些官吏名下的田畝進行限制,不得超過額定田畝數量。
劉禪握著劍柄,坦然說道:“田制、選官制、官制若不改制,我大漢與兩漢有何異之?”
山濤微微拱手,說道:“陛下欲改兩漢之制,首不在田政、亦不在官制,而是在選官任賢之上。若有賢能幹吏,陛下度田,亦或改制,將是不難。若是官吏不賢,將上亂於國,下亂害百姓,此當重中之重也!”
“臣觀陛下國中選官之制,雖行以陽嘉新制,然未改其本。察舉之制首在舉薦之人,逆魏以中正選官,所出官吏多是士族之人,貧寒之士難以出頭,我觀陛下國內,雖有武擔學宮,但亦是杯水車薪,不改其本色。”
山濤關於選官制度的評價,戳中了劉禪的心思。
來自後世的劉禪豈能不知道未來是科舉制的天下,然而他的現在的處境很是尷尬,他手上缺乏出現科舉制的客觀條件。別看隋唐就有科舉制度,但大部分官吏依然是士族。直到宋朝之後,科舉制才徹底成為中國的選官制度。這也是為什麼劉禪沒向察覺制動手的原因所在。
劉禪緩了緩,說道:“卿既知我大漢選官之弊,不知有何高見?”
“啟稟陛下,臣以為其關鍵之處舉官任賢之權操之於誰手。察舉之制度,重在他人舉薦,陛下所行陽嘉卷考之制不就是於公平與試者資格之上所思。”山濤應道。
山濤這句話倒是把劉禪點醒了,其實察舉制與科舉制關鍵區別不就是在於參加者的資格上。科舉制真正完成蛻變不就是士子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才能考試,而是使用‘投牒自進’的方式。之後的會試、鄉試等一系列不同資格的考試不就是在那些資格上做文章嗎?
劉禪上揚嘴角,笑道:“卿之言語,當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啊!”
山濤見劉禪如此言語,方才長舒了口氣。如果劉禪問他解決方案,他還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畢竟他是人不是先知,這種跨越數百年的政治制度,他怎麼會知道。
劉禪也不繼續難為山濤了,問道:“廖侍中言卿有兵略之能可是如此?”
山濤尷尬一笑,說道:“啟稟陛下,或如廖侍中所言,臣對兵事略知一二。然僅是紙上談兵,不足稱道。”
劉禪略生考究之心,問道:“君以為光武安定天下之後,省諸郡都尉,並職太守;又減罷州郡兵,施以募刑徒為兵,當之若何?”
山濤踱步一二,說道:“陛下,後漢初年,光武欲集權至中樞,減罷州郡兵、省諸郡都尉,以濤之見實乃弊政之事。後漢武力疲憊,與此制關係莫大。光武本欲休兵罷武,恢復民生,若欲征討之事,可遣中軍出征。”
“然事實豈能如此,夫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若夫失之毫釐,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左傳》曰:“預備無虞,古之善政。”是故有備無患。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是言此事爾!至於……”
山濤這番話雖有馬後炮的嫌疑,但他確實把減罷州郡兵、省諸郡都尉所造成的後果簡單的梳理出來。西漢為什麼能武力充沛,很大原因在於全民皆兵的制度上。而東漢減罷州郡兵,使其後備兵員大量減少,每逢大戰不是動員刑徒當兵,就是臨時募兵,其戰鬥力自然不足。
“先生之論頗是精彩,不知先生所學何家兵書?”劉禪問道。
山濤朝著劉禪拱手,說道:“啟稟陛下,臣並未治過孫、吳之學,某常精讀《莊子》《老子》之書,儒家之學亦有涉略。”
劉禪有些不太敢相信,感嘆說道:“先生實乃大才,雖不學孫、吳,但亦暗與之合。朕得河東為之喜,得先生更是為之喜也。””
“不敢!”山濤拱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