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章 進行時,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輕鬆地應付任務。但劉璿卻是不太想,他從小跟隨劉禪身側,劉禪也時常教導他,民貴君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語,因而他對百姓之重有深刻的認識。

但不想又能如何,百姓是民,士族也是民。百姓會反,豪強也會反。

他當下僅是太子,若引得江左震盪,不知又會折去多少名聲,又會讓多少江東士人背離自己。

那些被遷往關中的江東大族倒還好,他們也不會背離自己。但就是那些留在江東的中小士族,他們會因此而記恨自己。

當下劉璿很是矛盾,他既想完成度田,又能不引發事變,很是矛盾。

陸抗驅步入堂,稟告說道:“自殿下命揚州度田以來,臣暗中察訪地方發現豪強勾結地方官吏,致使官吏執行不力,多有懈怠。即便度田,亦有隱瞞戶口、田地。”

陸氏一族被遷往關中,他們早已被迫完成核查族中資料,故陸抗對於大漢在江東度田沒有多大的心理負擔。

劉璿嘆了口氣,那些江東士人上門僅是初級抗議,而當下從官員入手是進一步的抗議,再到後面可能就會動刀動兵了。

江東與中原不同,中原平定得早,大漢之前將統治重心放在中原,大量的官吏被派往中原。而江東歸降得晚,也並非優先順序,大漢派遣官吏較少,當地仍存在大量的本土舊官。

陸抗見劉璿沒有說話,便知太子在做心理鬥爭,嘆息一聲,他也就退了下去。對於陸抗而言,其也是受到江東友人勸阻,加上他本身也是吳郡人,因而他對度田之事,既不反對,也不贊同。

“啟稟殿下,有家信一封。”

寂靜的廳堂內,侍從入內將剛送達的家信送到劉璿手上。

劉璿看書信抬頭,臉色不由一喜,這是他舅舅王遷的來信,趕緊將其拆開。

劉璿南下揚州匆忙,來不及與在益州的舅舅見面,便將心中所憂透過書信告訴了他的舅舅,看他的舅舅能否給他出謀劃策。

王遷也不負劉璿的期待,書信上他沒有從劉璿所憂慮的角度入手,他僅從劉禪的心理維度上出發告訴劉璿,言他的太子之位穩固與否,不在任何的外力,而在能否讓劉禪滿意。畢竟劉禪作為開國皇帝,他對於是否更替太子,有直接的否定權利。

同時他也在書信中強調劉禪與普通的帝王不同,他對制度的革新上有來自心裡的執念,他渴望建功於世,塑造不一樣的大漢。也因此劉璿此行揚州的目的,沒有其他,要達到劉禪的滿意。

其滿意的標準何在?

王遷在書信裡也說了,劉禪派遣兵馬前往揚州,實際上是在為因度田引起的叛亂而做準備。

因此他讓劉璿可以放心搞,大膽搞,揚州沒引起叛亂,說明他做得還不夠深入。

至於人才,他讓劉璿放心,等他將度田之事完成,太子之位穩固,天下有無數人才試圖成為他門下的門客,到時候他應該擔心他能否慧眼識人。

劉璿看完書信,豁然開朗,心中憂慮盡去。

將書信放在燭光上燒燬後,他站起身子,大步出堂,喊道:“來人,頒佈節令,命東宮謁者下地方考實,若有官吏作奸犯科,度田不嚴,當懲治郡守、縣長。若有偏差,當即處死郡守、縣長,後再報送長安。”

劉禪授予劉璿生殺大權,同時也具有頒發詔令的權利,當然其僅限於揚州地區。

“諾!”

東宮屬官們拱手應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