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章 進行時,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遼東,高句麗都城丸都。

中原早春時節,遼東山區的天氣仍是寒冷。山城下漢軍士卒裹著棉服,在寒風中勞作著,或製作投車,用於攻克山城之用;或修繕工事,封鎖內外交通。

從天空上望去,漢軍將士繞著丸都山城紮營,將整個城池給包圍了起來。

自姜維抵達遼東後,率大軍逆馬訾水北上,於西平口與高句麗大戰。漢軍將士神勇,馬隆、杜預二將發揮出彩,大敗高句麗,斬虜將士一萬八千餘人,屍體堆積馬訾河道,幾乎阻斷河流,殺得河水盡赤。

此戰殺得高句麗東川王聞風喪膽,帶著手下三、四千人退守王都,試圖憑藉丸都山城的堅固,逼退漢軍。

姜維登上對山山頭,眺望丸都山城,觀察其內佈置,點評說道:“高句麗所建山城險峻,環山為屏,山腹為宮,谷口為門,若是強攻,我大漢將士必損失慘重。”

丸都山城其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傾斜猶如簸箕,全城六座城門,大門在南牆。幾乎佔據了地理的優勢,根本沒法強攻。

杜預感慨說道:“遼東山勢崎區,其山上又多有山泉。若大國盤踞此間,依託山川地勢建城,我等將臨山而嘆也!”

杜預本對陛下安排他出任帶方太守疑惑,但隨著他深入瞭解,發現朝鮮半島地勢關鍵。其北部山脈縱橫,南部江水密集,可種水稻。若高句麗在強盛些,能統一半島,其憑藉山脈地勢,構築山城防線,足以成為中原王朝的邊患。

頓了頓,杜預說道:“大帥是否行圍三缺一之策,或可使其內部人心渙散。”

“不!”姜維眯著眼,否決說道:“奉陛下之詔,當斬東川王首級,毀其宗廟,滅其國祚,豈可讓東川王外逃。”

姜維的目的很明確,他就是要徹底滅掉高句麗,讓高句麗從大漢北疆消失。若讓高句麗叛人逃竄,在這白山黑水間,大漢估計是找不到高句麗叛人。

閻宇遲疑少許,說道:“大帥若與高句麗久持,在下恐平州糧草難支。”

平州地域人口不過二十萬,其除了供養邊軍外,幾乎沒有外力供養來自中原的平叛大軍。而大軍的糧草幾乎全是中原調撥,路途遙遠,難以長久供養。

姜維直接吩咐說道:“讓扶余人出糧,以供養大軍。同時亦可讓辰王發三韓之地部落百姓出糧,其不敢不從。”

“諾!”

三韓之稱乃是在漢時便有,其中由於馬韓擁有五十四個部落,勢力最大,被三韓擁立為‘辰王’,成為名義上的共主,實際是聯盟制下的盟主。至於辰韓、弁韓二國,或是聯盟部落,各有擁有十二個部落。共計七十八個部落,合有二十個或大或小的國家。

姜維想起馬謖所部,問道:“今可有右將軍音訊?”

杜預搖了搖頭,說道:“右將軍與幽州都督韋虎分兵,韋虎率麾下將士已攻破舊都紇升骨城,至今仍未有右將軍音訊。”

馬謖獨自領兵從遼河出發後,擊敗高句麗小股部隊,得知紇升骨城空虛,命韋虎率部進攻紇升骨城。自己則率將士深入群山之中,言要將高句麗腹地諸城盡克。本月以來,馬謖音訊全無,彷彿消失在白山黑水之中。

姜維微微皺眉,說道:“暫時不管右將軍,命將士起投石車晝夜不息。”

“諾!”

……

相較於仍處在寒冷的東北,建業已漸漸緩和,再過幾日便可春耕。

但南下揚州的太子劉璿心思雜亂,近日以來不斷有德高望重之人上門,試圖勸太子劉璿‘適當性’度田,皆被其搪塞過去。

何為適當性度田?

劉璿也是心知肚明,無非是度百姓之田,對於那些豪強、大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若適當性度田,劉璿也能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