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政事,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諾!”
“休昭陪朕對弈一局。”劉禪招呼說道。
話音未落,侍從近身稟告說道:“啟稟陛下,大鴻臚有事求見。”
劉禪看著棋盤上的黑白棋子,搖頭說道:“看來今日,朕想要與諸卿對弈恐是難了。”
“也罷,來人撤下棋盤。宣,大鴻臚入內。”
“諾!”
未過多久,杜瓊驅步從長廊而來,行禮說道:“臣杜瓊拜見陛下!”
“免禮!”
劉禪微抬雙手,說道:“杜卿今日入宮求見,可有要事?”
杜瓊從懷中掏出奏疏,雙手奉上,恭敬說道:“臣奉陛下詔令,推行宗統之禮法,已有成就,特來上報於陛下。其次,臣以為大漢既承後漢正統之事,又奉兩漢禮法。是故臣請陛下為後漢修史,併為我大漢置史官以記錄我大漢國史。”
杜瓊請命為東漢修史並非空穴來潮,而是曹魏在曹丕登基之時,就有開展修史工作,其修史含有特殊的政治原因。
曹丕代漢前曾表彰東漢中後期反抗外戚宦官計程車人,稱為‘二十四賢’,登基後又為在《漢記》中編撰《先賢表》,所做一切都是為營造代漢的輿論環境。同時曹丕編撰國史也有彰顯曹操的功績的意圖,為政權合法性背書。
如今大漢打下關中,自稱是東漢繼承人的季漢,自然要為他修史,以抗衡曹魏的虛假宣傳。
另外一點,那就是大漢沒有負責編制國史的史官。歷史上,曹魏、孫吳皆有修國史,而蜀漢的史料少得可憐。
號稱萬人敵的張飛居然只有在入蜀之後才有記錄,關羽記錄也少得可憐,可見蜀漢‘行事多遺’。陳壽編制《三國志》時,居然只能貼上《季漢輔臣贊》的內容,其中大部分還是不知具體事蹟的大臣。
蜀漢缺乏的這些東西,根本原因是在於蜀漢朝廷原本就屬於制度不完備的草臺班子。
曹操迎奉天子後,許昌朝廷也無人懂得朝廷官制禮儀,身在袁紹帳下的應劭按照舊制這才制定了正規官制禮儀,可見曹操早年也是草臺班子。
打下關中,克復陪都長安,蜀漢這才得到大量的朝廷禮制。因此才有四月的朝議,草臺班子的蜀漢也才走上正軌。
如今杜瓊請命修史,不過是一個王朝正常的禮儀制度而已。
“啟稟陛下,大鴻臚所言極是。臣於逆魏之時,其有多著史以為正統。”魯芝應和說道。
劉禪看著杜瓊的奏疏良久,緩緩說道:“朕令卿代行太常,推演禮法,果不負朕也。既日起,卿轉任太常,掌大漢禮儀。卿欲修東漢國史,可有人選推薦?”
杜瓊瞥了眼譙周,恭敬答道:“啟稟陛下,臣以為譙允南可擔此任。其精通古今經文,知曉天文,可為史官,修著後漢史。”
劉禪目光落在譙周身上,問道:“卿可願擔此重任乎?不偏不倚,為後漢著史。”
平平無奇,身高八尺的譙周,跪地應道:“臣豈敢不從。”
“好,朕便委任卿為太史令,掌天文及修著國史。”劉禪沉聲說道。
“謝陛下!”譙周應道。
太史令本無修史的職責,惟有記錄天文的作用。司馬遷修史乃私修,是故他也不敢上報朝廷,而是在其去世後才被公之於眾。
季漢本來就是草臺班子,九卿還未配齊,人手缺乏。如今要修史,讓譙周一人擔任天官又繼任史官也說得過去。
(蜀漢未有專著史之人太可惜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