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二十四章 尾聲,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水淹陳倉分析圖,評論裡)
公元234年,漢帝劉禪建興十二年,曹叡青龍二年,十月十日。漢奪關中,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役——陳倉之戰落下了帷幕。
黃昏之下,天氣微沉,北風呼嘯。
田野上到處可見一串串被俘虜的魏卒,他們低垂著頭,精神渙散。看著周圍被漢軍驅使打掃戰場的同僚,也不知作何感想。
與他們形成對比的是,騎著戰馬的漢軍個個興高采烈,數著身後的俘虜人頭,嘴裡與同伴互相炫耀著俘虜多少人。
當然也有悲慘的漢軍士卒,他們繫著麻布,捂著口鼻,撐著小舟,打澇河面上的浮屍,不僅是人的屍體,還有各種動物的屍體。這些魏卒的屍體面目猙獰,口唇外翻,身體發脹,難以入目,令人乾嘔。
人世間,每個人的喜怒哀樂是不同的。
河畔上,黃權雖然得勝,但也依然在忙碌著。他神情嚴肅,對著後勤的將校,說道:“人溺死之水不可飲用,你等需到渭水上游打水,不可至入河口處打水。”
“諾!”
說著,黃權指了指剛剛打上來的水,說道:“這幾日,務必飲用熱水,以解汙穢、屍怨。”
“諾!”
大漢士卒戰後飲用熱水的習慣,乃是劉禪東征夷陵之時,流傳下去。劉禪知道古代人對於細菌、病毒並不瞭解,也很難理解,不可能直接用後世言語解釋。
於是劉禪直接用《黃帝內經》來解釋說明,如:‘病至而治之湯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等內容。
特別強調人水溺之後,常有怨氣與身體汙穢溶解於水中,不可飲用。一旦飲用,人必有病,故有大疫。這個理論令人信服,當時黃權直接記載於巾帛之中,為日後治軍之用。諸葛亮亦有采用之言。
處理完事務的黃權,心情微微放鬆,漫步於渭水河畔,看著對岸的聳立的陳倉,捋須而笑。
不遠處,廖化摟著趙廣,挽著柳隱,大笑不止,似乎要將這些天的不滿釋放而出。
廖化走到黃權跟前,才收斂動作,拱手笑道:“車騎將軍實乃兵法大家,化敬佩之至。將軍今日水淹之勢雖不及關君侯借天地之威水淹襄樊,但所取戰果不下關君侯擒獲于禁及三萬之功,甚有過之而不及。”
廖化之言並非揶揄黃權,而是讚美黃權。別看關羽後面敗走麥城,但水淹七軍,擒獲三萬人的戰績,放在古代水淹勝敵的桉例中,也是耀眼無比。
嗯!與韓信這種變態級別還是存在明顯差距,當初韓信可是水淹龍且二十萬大軍,平定齊地,左右天下。這種水淹的戰果,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黃權露出一絲笑容,說道:“此役有賴諸位將軍配合,奮力殺敵,方有陳倉之勝。”
眾將口稱不敢,自始對黃權的心服口服,不敢在對黃權產生任何懷疑。畢竟黃權除了北伐隴右之時,作為羊兵,便再無出色戰功,很難令人信服。
黃權按著漢劍,指著河對岸的陳倉,說道:“仲博(趙廣),後日率軍渡河,與吳將軍共同圍困陳倉,以勸降陳倉守軍。”
“諾!”趙廣應道。
黃權登上土坡,看著河岸上大量被俘虜的魏軍士卒,說道:“龔襲(董厥字),儘快統計我軍折損及所得糧草、俘獲,於後日上報。”
“諾!”董厥應道。
董厥,字龔襲,南陽郡平氏縣人,與魏延、鄧艾、鄧芝、呂乂等高官同郡。
大漢中央置內府之時,以董厥為內府令史,遷相府主簿。被諸葛亮稱讚為‘良士’,有言‘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
後北伐關中之時,董厥升遷為左軍師,隨黃權駐軍隴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