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四十一章 出兵(下),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帳外,寒風颯颯,旌旗獵獵作響,魏軍士卒手持槍戟巡視著大帳。帳內,暖氣騰騰,火盆噼裡叭啦地燃燒著,曹魏文武按席而坐。
辛毗咳嗽幾聲,拱手說道:“陛下不妥啊!臣以為此戰成敗關係重大,維繫天下。昔高祖攻破長安,定鼎中原,破滅項羽,遂成帝業。今我軍至此,疫病肆虐,應當固守為上,不可輕動。更何況陛下以身犯險,如何可行!”
曹叡微微蹙眉,說道:“我軍有疫病,而蜀軍亦畏嚴寒,兩軍皆有難,卿又何出此言乎?”
出此計策的衛臻也不滿意,拱手說道:“辛公既處理營中疫病,敢問辛公,我軍目前得疫病者多少人?”
“二千五百七十八人。”辛毗答道。
“可為何營將士,不知精銳否?”衛臻反問道。
“多為遊擊營士卒及洛陽屯戶,遊擊營精銳也!”辛毗答道。
衛臻站起身子,朝著辛毗,拱手說道:“七日前,我軍感染疫病者不過千餘人,今卻有二千五百餘人。敢問辛公,若待至春夏用兵,我軍將士又能剩下多少人?又何能抵擋蜀軍?辛公莫不是想復烏林之敗?”
正如衛臻所說,按目前的患病趨勢,與蜀軍相持最終吃虧的會是魏軍。辛毗被堵得啞口無言,只得嘆了口氣,轉身坐下。衛臻向辛毗行禮致歉,也坐回位上。
曹叡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公振之言,乃朕意也。辛公所言,亦是正中要害之言。朕讀史以來,便發現關中此地歷代大小規模征戰不計其數,是非曲直難以論說,但史家無不注意到,正是在關中戰場上,決定了多少代君王的盛衰興亡,此興彼落。”
“昔日秦佔關中而霸天下,至始皇滅六國而一統天下;前漢高祖據關中方有而天下,滅趙魏,定齊燕,南敗項羽,遂成帝業;後漢光武起於河北,興於關中,漢又中興。而我武皇帝兵分二路,敗馬超,降韓遂,西北歸於一統。”
曹叡意氣風發,手按長劍,身姿挺拔地在輿圖前踱步,分析歷代關中戰事。
曹叡看了眼辛毗,沉聲說道:“今我大軍戴甲十萬,士卒精銳,敵軍雖乃鬥士,但畏寒且少,其何能匹敵乎!朕不明白諸卿談論劉邦滅三秦之事,彷彿這關中之地,對於我們註定了凶多吉少。”
“朕雖未經我武皇帝伐馬超之戰,但朕卻常聽武皇帝追憶之言。二十年前,武皇帝從許昌踏上征途,進軍關中,西北大地遂歸於一統。本軍所到之處,民眾竭誠歡迎,真可謂佔盡天時人和。”
曹叡看著眾人拔出長劍,指在輿圖上的眉縣,說道。
“朕雖然未見過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之象,但聽其言猶在眼前浮現。難道二十年後,這裡近至於一變而為我軍的葬身之地了嗎?無論怎麼講,會戰兵力是十五萬對九萬,優勢在朕。”
“陛下高見!”眾人起身拱手應道。
曹叡滿意地將長劍收入劍鞘,看向司馬懿問道:“今要進討西蜀,大將軍擅長謀劃兵略,可有進諫之言?”
司馬懿聞言,遲疑半響,拱手說道:“啟稟陛下,據臣所派出斥候可知。黃權麾下約有二萬餘人駐於渭北眉縣附近,魏延領萬人屯於渭南五丈原之地,其餘蜀軍應在雍城大營內。”
頓了頓,司馬懿繼續說道:“臣以為我軍若要進取,穩妥起見,應先斷蜀軍糧道,使其無糧,其次,攻而破之。蜀軍糧道原先有二,即陳倉渭水道與褒斜道。陳倉渭水道引隴右之糧東出,屯於千渭之會;褒斜道出漢中之糧,屯於五丈原。”
“今糧倉何在?臣不敢妄言篤定,讓臣猜測的話,以為五丈原應還有諸葛亮大軍所積之糧。畢竟此乃十萬大軍之糧,非一、二萬人之糧。這也是為何,諸葛亮遣驍將魏延屯住五丈原,是乃為保此地糧倉也。”
司馬懿猜測得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