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一章 水利,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禪不僅是關注蜀中,也在關注南陽的發展。
如今他的手上便是荊州刺史魯芝的奏疏,其上規劃了南陽的復興計劃,以及疏通水利設施的安排,準備重新使南陽成為‘陸海’。
陸海之名,或許多以為乃是蜀中平原,其農業發達,沃野千里,號為陸海。豐收之時,一片望去水稻起伏,恍如浪花,一片無際,不就是陸海乎!
但同有陸海之名的不只有蜀中,還有南陽之地。亦或如‘天府之土’美稱,先是關中,次之漢中,最後蜀中。
就拿兩漢蜀郡、南陽二郡的人口作為對比,西漢南陽戶有,蜀郡戶,蜀郡的戶籍比南陽少了一半,至東漢則差得更多了。當然不能否認有郡縣面積的因素,但亦能從其間看出南陽的鼎盛。
南陽之所以興,不只是其兩漢人才輩出,更多的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因素,其中它的農業則為重中之重。
同樣蜀中有李冰開鑿都江堰,打造蜀中的天府之國。而南陽也有‘前有召父、後有杜母’的帶領下,揮汗耕耘,打造出南陽。
召父者,西漢名臣召信臣,壽春人。其任南陽太守期間,為使民興利,躬勸耕農,出入阡陌。根據南陽複雜的水勢,開鑿溝渠約有數十處,灌溉農田三萬餘頃。而都江堰灌溉的田畝面積也不過只有萬餘頃,可見召父之恩。
杜母者,東漢名臣杜詩,汲縣人(今衛輝市)。其任太守時,組織民工,修治陂池,廣拓土田,對召信臣所築的陂、堰、坎、渠、池加以修復和發展。未過數年,郡內陂澤棋佈,田間溝渠縱橫,堤埂相連,水、旱之田不受旱澇之害。
南陽的郡治宛城能號稱南都,並與洛陽並列為東漢兩個最大的中心城市,與召父、杜母二人的關係分離不開。
因此上任不久的荊州刺史魯芝,按照大漢頒佈的《田畝水利法》,並根據召信臣、杜詩的水利遺蹟,著手安排南陽、義陽的水利疏通計劃。
不過魯芝因為受限於地方上的人口問題,以及百姓的分佈,沒有像一口氣疏通,而是分步進展。
首先,魯芝計劃在南陽的中部穰縣,截斷湍水,修繕六門堰,灌溉穰、新野、朝陽三縣土地五千餘頃。
其次,荊州的東南部泌陽縣,督建蓄水工程‘馬仁陂’,作二十四堰,灌溉民田萬餘頃。
後續根據具體情況,再來推進荊州地界內的其他的水利工程。
當然如此龐大的水利工程,魯芝可是驅車趕往隆中,當面請教過諸葛亮,在他的指導意見下,重新更改了些許內容,再上疏至劉禪手上。
其實魯芝的安排在如今大漢也可以看作是地方官的一套流程,畢竟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張,大漢內部地方上也形成了一套手續,那就是平寇安民,修繕水利,推行田制。當然也會因地方不同而另議。
劉禪細看下來沒有問題,提起筆在上面批閱。只有劉禪的蓋章同意,魯芝的計劃才能推行,否則即便有蔣琬的同意,也無法推行。
至於為何,則是涉及到了早些年頒佈的《田畝水利法》,興修水利這種工程因地方層級不同而有區別。
鄉亭級別的水利設施,需要縣的同意,縣需要向郡報備,郡要向州備案。
縣級別的水利設施,需要郡的同意,向州報備,州向尚書檯備案。
郡級別的水利設施,需要州的同意,向尚書檯報備,尚書檯向劉禪彙報。
州級別的水利設施,由尚書檯初次審批後,後面必須要有劉禪的同意,才能推行下去。
其中被報備一方,可以直接駁回報備方的報告。如鄉亭級別的水利設施,縣同意了,但郡沒同意,縣就無法實施。當然郡必須給予書面意見,方才可行,郡三次不批,縣可越級向州申請……
諸如以上,便是大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