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二章 伐荊,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輿圖,我益州輿圖已在其上。”
黃權不由讚揚,說道:“山川地勢,皆湧於輿圖之上,又有二位都督在此,伐吳之策不遠矣!”
廖立舉著細杆,指向西陵(夷陵),說道:“昔先帝伐吳,東出夷陵,以李恢為交州刺史,欲從南中圖謀交州。惜南中未安,唯有先帝以主力出兵夷陵,以對陸遜。”
“彼時先帝仍委馬良南撫武陵蠻,發沙摩柯萬人為將,以為助力。然陸遜火攻,破先帝聯營,幸得陛下東援,接應先帝歸國。”
頓了頓,廖立說道:“此乃我軍伐吳之事,秦擊楚奪取楚地荊州戰事如下。”
“昔司馬錯、白起伐楚,秦以黔中郡(武陵郡)換楚之上庸,全據漢水上游。次年,秦國再次伐楚,以武安君白起奪取鄢、鄧等地(襄陽),而後順漢水南下,取郢都(江陵城),再西進取西陵(夷陵)。”
“時西陵乃楚人先王陵墓所在,白起以火燒之,毀楚王陵墓。”廖立試圖為了突出白起的殘暴,特意補充說明了白起搗毀陵墓的事件。
“後秦國發巴蜀之兵順司馬錯伐蜀之路,過武陵山,順烏江,再攻黔中郡(零陵),此戰秦人全據云夢澤以西之土,楚人隨之衰也。”
廖立把之前的一勝一敗的案例,全部闡述了出來,以為參考之用。
畢竟如今的大漢與秦國攻楚的地緣情況,頗有相似之處。不過大漢比秦國不同的一點就是大漢還擁有南中地區,接壤東吳的交州地區。
劉禪環視三人,說道:“不知諸卿可有不同之見否?”
黃權沉吟良久,說道:“今我大漢與秦不同,秦之根基在關中,白起所部乃主力。我大漢之基在巴蜀,當可發巴蜀之卒走大江而下,如先帝攻陸遜。不過可別遣上將攻江陵,席捲江北諸縣。”
鄧芝捋著鬍鬚,補充說道:“亦可從涪陵出奇兵,過武陵山,襲擾吳人武陵郡,以應和大軍作戰。”
黃權上前一步,挽起袖子,手指輿圖上的南中地區,說道:“再可遣南中之卒順鬱水南下交州,就是不知南中至交州來往便捷否?”
聞言,馬忠隨即答道:“有道,南中從牂牁出發,順經桑縣,走葉榆水(今紅河),可擊交州。昔後漢馬援平南中叛亂,曾從交趾而來,入南中。不過雖是有道,但南中至交州,其間山地、丘陵、臺地交錯,道路難行,若要行軍恐要數月以上。”
當初文劉巴為躲避老劉,特意到了交州。後又從交州至益州,所行道路便是牂牁道。
歷史上,西晉與東吳的交州戰事,南中軍士便是從此道進入交州,爆發了長達八年的交州爭奪戰。最終以霍弋的病故,留守交州的南中軍士外無援軍的情況下,敗於東吳的十萬大軍之手。
當初老劉有此念,可惜南中不寧。如今的南中在大漢治理下,安寧了有十五年之久,蠻夷、漢人初步歸心,又有大將馬忠,可以嘗試從南中出兵,進軍交州的戰略舉措。
劉禪點了點頭,說道:“可行大軍即可,此戰不求佔交州,只欲牽制東吳於交州軍士,令其不得馳援荊州。”
說著,劉禪看向馬忠,笑著說道:“道路艱難,彼時有勞德信行千里以擊交州,策應我軍攻荊州之戰。”
馬忠面露振奮,他在南中許久,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拱手應道:“臣豈敢不願。”
(晚上還有一章)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