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政,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征討荊州的方略在劉禪、黃權、鄧芝幾人的商議下,確定了下來。將在明年,即建興十八年,公元240年,向東吳的荊州用兵。

預計兵出十餘萬之眾,兵分三大路。第一路,即巴蜀大軍從長江而下,進攻東吳的夷陵。同時別遣鄧芝領兵從涪陵,進入武陵郡,襲擾荊南腹部,以為策應大軍在荊州的作戰情況。

第二路,王平、鄧艾從南陽出兵,順漢水河道進攻南郡江陵,席捲長江北岸,策應長江南岸的劉禪大軍。

第三路,馬忠從南中出兵,領南中精銳士卒,順葉榆水東出,進攻交州,牽制交州軍士。

殿內,劉禪瀏覽完廖立所寫的進軍方略後,說道:“將此信送與上丞相觀之,看能否有更適當之法。”

“諾!”侍從接過巾帛,應道。

在旁等候許久的馬忠,趁機問道:“上丞相身體如何?”

劉禪放下筆,嘆了口氣,說道:“上丞相身體日沉,雖有藥石相醫,但不見好轉。”

馬忠寬慰道:“上丞相當有天命庇護,想必無事。”

“希望如此!”

劉禪提了一嘴,不願再提諸葛亮的身體,而是招呼馬忠坐下,說道:“大漢數次北伐,多有賴南中供給。而南中要遙遠,往來不便,不知南中以來細情如何?”

討論完對吳戰事,劉禪叮囑鄧芝打造戰船,用巴地善水士卒習練水師之法。並以黃權領太尉職,統治蜀漢軍務。之後,唯獨留下馬忠一人,深入談事。

馬忠坐在榻上,思慮說道:“敢問陛下,欲知事務粗細如何?”

劉禪揮了揮手,說道:“不急,言細即可。朕在外多矣,南中之事少知,今欲詳知南中事務,以為諮政之要。”

“諾!”

馬忠捋著鬍鬚,說道:“臣治南事以來,奉上丞相治南之要。漢、蠻一視同仁,教化蠻夷,威之以法。兼用蠻兵,屯田以威蠻。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故可以蠻治蠻,南中上下有節,為治之要。”

頓了頓,馬忠詳細解釋說道:“如南中之法,漢蠻無差,違者處。教化蠻夷而言,教授蠻夷農耕、修屋、織錦。並畫圖譜,以告知蠻夷,漢與日月、天地相同,不可輕改。授予瑞錦鐵券於諸夷,逢郡守、校尉巡至,必以獻出,以示己為大漢順民。……又以錢財收買惡夷聘為大姓部曲。”

“至於兵事,臣奉陛下之命,募蠻夷入軍,充實兵力,於地方分田軍屯。……並遷南中叛蠻,或生活疾苦之人,入南中河谷充沛之所,授以漢人耕法,以為屯戶,教化百姓。”

馬忠所言頗是細節,有些事劉禪知曉,有些亦未有所聞。

總體而言,大漢治理南中基本上是奉行了諸葛亮遺留下來的簡要政策,還加入了劉禪不時頒佈的政策。在大漢積極的經營下,南中地區的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

而且大漢也不斷介入到南中的蠻夷社會,透過授封王、侯、邑侯和邑長,賜予一定的信物,教授蠻夷先進的工具及文化。

在此之下,大漢收取賦稅的物件從漢人、大姓,延伸至濮、叟等少數民族。而且少數民族納賦的性質,已不是封建王朝向邊疆民族收取少量的象徵性貢品,而是實打實能為大漢增加軍糧和國庫收入的官稅。

當然,大漢帶去秩序、文明,當然也帶去了剝削,大漢由於常年向中原用兵,向南中抽調大批漢蠻丁壯參軍,減少了不少壯勞力,也會形成與諸夷的緊張關係。

只能說大漢不是聖人,有所予,必有所求。教化蠻夷,傳授先進工具,也是為了更好的讓南蠻上繳賦稅,用來充實國庫。畢竟落後的蠻族,再榨乾也榨不出什麼,不如教會他們一些東西,讓他們產出更多的物品,也便於大漢收取更多的賦稅。

劉禪抿著茶盞,說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