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五章 預防,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歷經了十餘年的奮戰,作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已經名震寰宇,在軍略、軍政上恍如泰山北斗,令常人難以逾越。
隨父入漢的杜預,因其父的身份的原因,可以接觸到大漢一些機密政策或是重要資訊。而杜預本身從小博覽群書,對經濟、政治、法律、工程等學都有涉獵。在他認識到了諸葛亮的所為後,早就對其崇拜不已。
若非諸葛亮常年征戰,加之杜恕久任武威太守,杜預無法跟隨諸葛亮左右,否則他早就想跟在諸葛亮身旁侍奉,聽其教誨。而劉禪名為讓其送藥,實質是讓杜預侍奉諸葛亮身側,以為教導。
就是不知道諸葛亮遇見如此璞玉,會有什麼反應。希望能在心理上讓諸葛亮開心些,從而對他的病情微微有所改善。畢竟諸葛亮曾感嘆己身之學,無人能通。
“哈哈!”劉禪指了指空空的茶杯,笑道:“還不奉茶!”
“諾!”
杜預起身利落,一臉歡喜地接替了侍從的工作,專心服侍自己的岳父和父親。
其間,杜恕沉吟少許,奉上奏疏,進諫說道:“陛下,臣居西北武威,聞江原官谷桉。柳句、伍益所為不法,振動蜀都,而其罪狀發於一小吏,滿堂公卿大臣初無一言。自陛下登基以來,司隸校尉掌於上丞相之手,御史中丞形同虛設,上丞相於國內時,尚能舉綱法度以監奸佞之人。”
“上丞相跨地遠征,司隸校尉難掌其責,御史中丞手無大權,朝廷風氣又如何肅然。尚書令雖是賢才,但如何能一心二意,既籌集軍糧,又能掌朝中督查之事。臣竊以為,大漢至今,還需改良內府之法。”
“且國中大臣多為荊州人士,上丞相雖賢,但其下從之又是如何?向朗雖忠於國事,然不治素檢,朝中之事,皆應和馬氏二人,豈能為國之大吏。荊人勢大,諸吏預設無言,應和荊州士人所行。”
“大漢朝政不同往日,陛下可念荊人立國之功,然治國之時,當有所摒棄。今時上丞相尚能提拔英才,不宜偏私。若其亡後,荊楚士人比為朋黨,又當復後漢關東士族之事,屆時其害不在外,而在內。”
杜恕跪於地上,言語間極其誠懇地述說著自己的看法。
“臣有聞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今當有築穴之勢,不可不防。今者外有伺隙之寇,內有貧曠之民,陛下當大計天下之損益,政事之得失,誠不可以怠也。”
劉禪看著杜恕的奏疏,許久不言,而是將奏疏放到桉上,負手起身,眺望遠處的景色。
杜恕這奏疏若讓外人看見,必定會掀起大的波瀾。他直接向大漢朝中的荊楚士人開炮,告訴劉禪,這些人團結在諸葛亮身旁。諸葛亮在世還能利用他的威望,去提拔大漢國內其他地方的俊才,他們不敢有怨言。
但如果諸葛亮去世了,這些荊楚士人極其容易形成彷彿東漢時期的關東士族集團,反噬大漢的根本。而杜恕希望劉禪能夠警惕這種情況的發生,並且對這種現象動刀子。
當然杜恕所說的,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劉禪又如何不知曉。在平定關中後,劉禪有意識地提拔關中士人進入大漢高層,如委任魯芝作為侍中,又讓他出任荊州刺史,成為大漢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非荊州士人的刺史。
但如今的劉禪似乎發現,自己的動作好像跟不上了,拿下南陽後,重新有了根基的南陽士人的勢力將會快速膨脹。
不知過了多久之後,劉禪開口說道:“務伯當有大才,今在外許久,恐有荒廢才學之所用。即日入朝為官,封侍中,領御史中丞,左御史大夫董允,共掌御史臺。今後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副官御史中丞。”
御史臺的執掌者,乃是御史大夫,後至東漢,御史中丞領御史臺屬官。而劉禪則是準備,先組建新的御史臺,改革官制,確定了御史大夫為話事人,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