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一章 影響,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發生南偏,也將意味著大漢要深入掌握越北地區。
往昔兩漢之時,為了便於州府與中央王朝聯絡,常將治所設定在蒼梧郡的廣信縣。而如今劉禪為了大力發展紅河三角洲地區,以及深入漢化越北地區,主動讓馬忠將治所南遷越過十萬大山,遷至交趾郡。
在交通及政令方面,由於大漢採用南人治交的政策,也順理成章地示意交州向西疏通至南中的水陸道路,再由南中至成都中央。
沒辦法,越北地區與中央隔著十萬大山,其間山高多在500米以上,頗是陡峭。山高谷深,叢林遍地,無數山間河谷縱橫交錯,猶如迷宮。
一旦到了夏季,雨水增多,道路難行。馬忠率南中子弟跨越十萬大山,馳援廖式、吳碭二人,光在路上就耗費了一個多月,而且還是率領精銳急行軍。
交州的交趾與南中聯絡的話,則是可以透過僕水(今元江\/紅河),從建寧郡的滇池(昆明),順江而下抵達交州郡的龍編。而巧合的是,大漢南中都督府的治所也在建寧郡的味縣。
發展僕水水道,是由劉禪率先提出的,來自後世的他知曉紅河水運的便捷。
兩漢之時,僕水水道初次開闢,其上千裡水道,內接巴蜀,外聯交趾。自西漢時便有設立進桑關(今河口縣),以來維護兩地安寧。馬援憑藉此河道,平定南方叛亂。
近代以來,法國殖民越南,為開啟中國內部地區的市場,逆著紅河而行,打通了越北與雲南的水路道路。彼時‘大船三百,小船千艘,往來如蟻’,每日搬運貨物的馬幫多達兩萬餘匹。
僕水水道,為何沒有在歷史上興盛而起,名聲大噪,就要歸咎於南中與交趾的情況上了。
南中安穩時,交州叛亂;交州安穩時,南中割據。等南中改土歸流後,交州也成為了化外之地。
大漢再次一統,劉禪怎麼可能會錯失鞏固南中、交州的機會,也為後世留住越北地區,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畢竟祖宗再能打,也耐不住後代的敗家。但凡挫宋給力點,也不至於越北脫離中原。
不過越北即便割據,後人若能查閱古籍,或是根據大漢遺留下來的痕跡,發現以南中治交的便利,能夠平定叛亂,這便足夠了。
就怕傳到挫宋手上,不僅南中沒了,有了大理;越北也沒了,有了割據。只能說心有多大,地就有多大。
不過後事如何,至少大漢掌握住了南中、越北即可。
天子閱兵,吳王為御。吳為臣屬,納貢於大漢的訊息也傳遍了天下。
隆中,諸葛廬。
杜預拿著來自湘州的戰報,快步走入屋中,抑制不住臉上的笑容,說道:“師父,陛下大捷,孫權稱臣。我大漢奪取兩州十四郡,擴地千里,得民百萬。”
被喂藥劑的諸葛亮不由強打的精神,讓人把自己扶起靠在枕頭上,虛弱地說道:“可真如此?”
杜預遞上戰報,笑道:“不敢有假。陛下還在雲夢澤閱兵,孫權為馭手,其威風赫赫,名播吳楚。若能北定中原,吳人必棄甲歸降,我大漢兵不血刃,可使天下一統。”
諸葛亮看著戰報上的內容,邊笑邊咳嗽,緩了許久,惋惜說道:“惜我不能親眼見如此場景,惜哉!惜哉!”
頓了頓,諸葛亮面露欣慰之色,說道:“今能得知荊楚克復,平定兩州,亮也知足!想必再過十年,天下或能一統。天下一統後,以陛下之能,當能顯大漢盛世。”
說著,諸葛亮拍了拍杜預的手,說道:“今後當替為師,效力大漢,勸諫陛下,以匡扶社稷。”
“諾!”杜預握著諸葛亮的手,安慰說道:“師父,好生靜養,當能康復。”
諸葛亮搖頭苦笑,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己也知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