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一章 影響,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公元239年,建興十七年歲末。

大漢天子劉禪起兵十萬,兵分三路伐吳。

十月,南路馬忠率南中士卒繞行交州,策應起事的廖式、吳碭二人,斬殺交州刺史陶基、交州牧呂岱,威震荊交。

公元240年,建興十八年。北路王平率荊巴士卒南下江陵,中陸遜絕水之策後,水淹江陵。再行西進,與陸遜戰於枝江,破之。陸遜率部敗走,鄧艾追擊。

中路劉禪率主力圍困夷陵大半年,趁陸遜北攻王平之際,攻佔猇亭大營,兵發三路,夜破全琮大軍。

十月,三軍匯於荊南,吳臨亡國之時。孫權遣使諸葛瑾向漢議和,去帝號,溺殺陸遜,割地稱臣。劉禪欲在雲夢澤檢閱士卒,兵威荊楚,孫權為劉禪御車。

十月十號,大漢侍中廖立奉大漢天子之名與吳王孫權治下大將軍諸葛瑾,於巴丘簽署降書。

今後吳國當以藩王身份向大漢稱臣納貢,自稱大漢吳王,不許越禮,僭越稱帝。如出行方面,禁止使用天子六駕,只能使用四駕馬車;衣著方面,禁止穿戴天子十二章紋的冕服,改穿諸侯王穿戴的九章紋冕服;祭祀、宴會方面,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王僅能用七鼎六簋。

同時諸葛瑾又奉上國書,表達吳國將會與大漢約定齊心協力,討滅逆魏,為大漢除殘去穢。為了更好地幫助大漢更好地北伐逆魏,吳國願意割地相助。兩國劃分雙方邊界。

東吳讓出除長沙、武昌、湘東三郡及衡陽東南四縣以外的郡縣給予大漢,大漢以武陵、零陵、臨賀、長沙、桂陽、江夏、天門等七郡設為湘州。考慮到湘州過大,又析出南郡北歸荊州管轄,不過其軍事上仍歸湘州管轄。

東吳分出了長沙郡的建寧、湘西二縣與衡陽四縣合併為新的衡陽郡,將原長沙郡更名為臨湘郡,與湘東郡、武昌郡合計四郡,設立迷你郢州。

東吳也正如辛洪出使所言,被大漢打怕,或是被大漢馴服的他們,調整目光,將注意力放在江淮地區上。畢竟西奪荊州已經不太可能,他們只是希望大漢發動中原大戰,吸引江淮地區的魏軍,能讓他們有機可乘。

因此在軍事上,東吳撤走固守夷陵的步騭,將其佈置在武昌郡。呂據屯兵蒲圻,朱然調屯柴桑,諸葛恪屯駐江北。一方面防備蜀漢,一方面可隨時調兵北上江淮。

大漢南郡都督鄧芝率兵八千入駐洞庭南側重鎮益陽,操練水師,扼守資水兩岸。若吳人不順,即可揮師東入,截斷湘水,沒有任何險阻,攻佔長沙、湘東、衡陽三郡,遮蔽了荊南各郡。

鎮西將軍陳到提兵五千進駐夏口,重築卻月城,與江南的武昌隔江對峙。

在嶺南方面,大漢佔據了蒼梧、鬱林、交趾、日南、九真等六郡,以為交州。東吳分出廬陵郡的南部都尉為廬南郡,合併入珠崖、高涼、南海三郡,加上孫權在海南島復置的儋耳郡,合計五郡,設定縮小版的廣州,廣州治所番禺(今廣州)。

嗯!別看孫權折騰出了兩州,但實際上也不過是二、三郡人口的水平,全是強撐著面子而已。就如同早期的蜀漢,為了滿足國內官吏的需求,也為了撐面子,硬生生地把益州劃分出了二十個左右的郡。

至於其為何將兩州的名字命為郢州、廣州也不難理解,其不能與大漢治下的州郡重名。大漢將荊北命為荊州,其治下州就不能取為荊州,交州亦是如此。

至此交廣也徹底分治了,即便大漢日後滅吳,也只會從交州劃出部分郡縣併入廣州,將其填充。

其中重要的一點,劉禪示意馬忠將交州治所從蒼梧郡的廣信,南遷到交趾的龍編縣(今越南河內)。

一直以來,交州最富裕的地區不是南海郡(廣東一帶),而是交趾郡所在的越北地區。是故治所的南遷代表交州的政治、軍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