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四章 國策(下),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聽著魯芝的計策,來自荊北之地的大漢文武頗有意動,但礙於諸葛亮沒有表態不敢多言。
魏延沉吟少許,說道:“魯侍中所言,不無道理。只是荊南吳人不得不防,昔關君侯北敗魏人,卻遭吳人背襲,失我荊土。今我大漢取荊北,勢必會惹吳人不滿,屆時我軍南北受敵,恐難自保。”
廖化似乎想起過往,心有餘悸地說道:“正是,吳人奸詐,其雖大敗於淮南,但未觸及根本。我大漢若取荊北,其必不滿,將會暗算於我大漢。”
魯芝捋著鬍鬚,說道:“諸將軍所憂是乃人之常情,不過芝卻以為魏人阻吳於襄樊,使其難以北越漢水。而我大漢若能取荊北,為何不能如魏人般依襄樊二城,阻吳人不得北上乎?”
魯芝的意思是吳人數次攻打荊北皆因襄樊二城無功而返,而大漢攻佔荊北後,也可以依仗襄樊城阻擋吳人北上之心。
劉禪握著茶盞冷笑一聲,沉聲說道:“我大漢取荊北,吳人窺視不足畏也。其若欲北上,朕當先發制人,起三路大軍,順大江南下,直取荊楚,一雪夷陵之恥。”
諸葛亮也是做出表態,冷靜說道:“我大漢攻克南陽,襄樊歸附。我大漢選良將駐守,必能挫敵。是故吳人態度,不足為憂。”
兩大巨頭明確了對吳的態度,帳中眾人士氣大漲,應和說道:“吳人可恨,臣等何懼之有!”
聽著黃權、魯芝二人獻上的戰略目標,蔣琬不解大漢應取何策,拱手問道:“敢問陛下,明歲我軍當伐河東,亦或是南陽?”
劉禪把玩著手中茶盞,沒有表態而是問道:“上丞相胸有謀略,瞭然天下局勢,可有灼見以教朕?”
劉禪雖沒表態,但他心中卻是偏向魯芝的戰略方案。
黃權的戰略方案很是穩健,按照他的規劃一步一步,確實有進取天下的希望。只是黃權所構建的戰略方案,實施起來的話需要大量的時間,而且難度不小,而劉禪卻是不太想等待太久,因此欲轉而想用魯芝這種看似便捷的方案。
還有例外一點,劉禪不清楚這個面位是否有高平陵之變,以及淮南三叛。若是有叛亂,大漢可以趁機利用,儘早統一北方。若是沒有,大漢或許就要真的死磕河東了。因此攻打南陽郡,不能說不可取,這也是大漢對目前局勢引發的一種思考。
諸葛亮輕咳一聲,躬身說道:“啟稟陛下,今大漢向東爭權天下,敵人可是曹叡、孫權?”
“正是。”
諸葛亮追問說道:“陛下自料兵、甲、將、吏、民強孰與孫權、曹叡?”
劉禪沉吟良久,回答道:“兵者,大漢強與吳魏,而眾少於魏人。甲冑者,大漢堅且多之,乃天下雄兵之依仗。將校者,大漢兼得羌、胡、漢之勇者,銳不可當。吏治者,朕不敢自言有大治,但治下數年少有民變,百姓能飽之,是有小得。民眾者,大漢而少於魏國。”
“至於比之東吳,我大漢弱於水戰,卻有大江上游之利。吳人敗於淮南,而漢興於西,故今時兵、甲、將、吏四者,大漢當強於吳人。”
諸葛亮朝著劉禪拜了兩拜,贊成地說道:“從今局勢觀之,臣亦是認為大漢國力不如曹魏。然而,臣頗知今天下局勢,願為陛下評說魏吳二國。”
“逆魏起於曹操,曹操用人重宗室,而輕用外姓。故魏宗室凋零,曹叡無可用之人。至於曹叡身有暗疾,子嗣不振,其旦一死,主少而臣重,當有禍患。魏兵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畏於威強爾。名雖為霸,實失天下民心。”
“故曰其強易弱,今國家誠能反其道而為之,安中原百姓,何所不附!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且南陽之地,魏人治理以來,無歲不戰,百姓莫能愛也。先帝治南陽,秋毫無犯,百姓愛之,敗走當陽,十餘萬百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