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九十六章 水戰,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建興十八年八月,大漢將軍霍弋、傅肜,奉大漢天子之令,興兵破吳。霍弋領水師萬人,艨艟戰船六百餘艘,朔江而至荊門,傅肜領精銳萬人,行長江南岸,陸擊荊州吳營。闌
霍弋親率大漢水師戰船,此刻正離開漢軍水寨,向江心駛去。在軍陣的最中心之處,來是主將霍弋乘坐的樓船,此樓船高達四層,船體堅固如營,每艘樓船上可載數百名將士。
樓船由於其船體的結構問題,其主要的作戰方式不是依靠衝擊,而是依仗其樓層的高度,士卒居高臨下采用弓弩,進行密集射擊。或是依靠樓船上少量的投石機,進行投擲石頭。
相反樓船防禦方會在船上覆蓋盾牌或金屬材質的板以防止敵方弓弩的射擊。
當然樓船還有一種作戰方式,逼近敵船時,其用長杆鉤住敵船。戰士們就可以越過船舷,與敵軍展開接舷戰,俘獲敵船。
在霍弋樓船周圍,則是數以百計的各種艨艟、鬥艦、走舸。這些船隻整裝待發,上面士卒皆是巴地長江沿岸的水手,他們精通長江水勢,善於在長江激流中操作船隻,以實現各種的作戰方式。
這些船隻隨之出寨,只見高聳的桅杆升起了船帆,密密麻麻的帆布遮天蔽日,一幅壯觀的景象撲面而來。
霍弋站在最高大的那艘樓船上,望著往來穿梭的船隻,露出滿意的笑容。他折返回船艙裡落座,先將代表己方水師的船體模型,一一放置到代表長江水道的沙盤上。闌
半晌之後,霍弋沉聲道:“過往大漢諸將屢有建功,然唯我等水軍將士身無寸功。今北岸已通,奉陛下之命,宜當率軍東出已破吳人水師,疏通大江天塹,以立大功。”
“請將軍吩咐。”羅憲等漢軍諸將應道。
“好!”霍弋移動船模至沙盤上的長江南側荊門山流域,說道:“舟行至夷陵,若欲東出,因虎牙礁石密佈,我軍避荊門而下。然其間橫流湍急,懸若千丈,若非乘風奮楫,而船莫能進。”
霍弋眉眼間的銳氣更甚以往,伸手指向夷道,說到:“今連日降雨,江水上漲。時乃天賜之機,本將已命趙陽為先鋒,領艨艟鬥艦,以順江而下之勢破吳,望諸君在後隨某奮戰,立功報國。”
“諾!”
霍弋雖執掌水軍不久,但他卻對自己麾下的水師報有強烈的信心。大漢水師士卒以長江流域士卒為基礎,又以巴、荊人士為將校。艦船力量或許雖不如東吳,但大漢卻有東吳沒有的優勢,即佔據長江上游之利。
在古代水戰之中,在雙方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任何一方水師佔據了順風順水基本都會勝利。闌
畢竟古代水戰中除了使用弓弩、接舷戰外,最具有威脅的作戰方式乃撞擊敵艦。撞擊敵艦依靠的就是衝擊力,而木船所能利用的外界衝擊力不過是風、水而已。
而且險要的荊門流域並不適合大規模的水面艦艇作戰,適合小股水軍力量作戰。大漢知曉這點,因此對樓船之類的大型艦船建造不多,反而對沖擊類的中小型艦船製造的不少。
因此大漢雖艦船不如東吳多,但從水軍士卒及佔據的地利來看,大漢並非與東吳沒有一戰之利。
吳軍佔據荊門山,得知漢軍水師出動,即刻傳令到水寨內。旗幟揮舞間,吳人水軍百餘艘戰船揹著陽光在江面上出現,船尾劃破水面,佔據了荊門水道的便於逆流作戰的險要之處。
與此同時,漢軍水師亦有數十艘艨艟鬥艦順江而下,一字排開,在湍急的長江水的作用下,以迅勐的速度衝向吳人水師。
吳人水師豈能如漢軍將士的願,他們調整船舵,船伕奮力搖著船槳,試圖避開衝擊而來的漢軍戰艦。
但逆流之下,又在狹窄的南岸的荊門河道上,吳人水師再怎麼調整,也比不過順江而下的漢軍戰艦的調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