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八章 荊事,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襄陽郡,襄陽城。

午間時分,暖陽高懸,劉禪繫著篷衣,按劍繞城頭而行。鄧艾、句扶、州泰及大漢忠臣蒲忠跟隨在陛下身後,隨時準備應對天子的提問。

至於諸葛亮、楊儀、廖化等人為何不在,因為劉禪給他們放假了。畢竟從他們效力蜀漢開始,就背井離鄉,遠赴千里之外的益州生活。終於漂泊了二十幾年左右,終於回到家鄉襄陽。

作為體貼員工的老闆,劉禪又怎麼會視若無睹。於是入襄陽後,劉禪特別讓襄陽籍計程車人回鄉。雖然襄陽漢水一帶長期經歷戰亂,但他們祖墳仍在,讓他們回去祭拜下先人也好。

若能僥倖遇見年輕好友,或敘舊,或展示如今的地位,亦是一場幸事。畢竟古有言‘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諸葛亮的話,則是前往隆中祭拜其叔父諸葛玄。

諸葛玄初為劉表屬吏,知堂兄諸葛珪病逝,特意趕赴泰山照料諸葛珪的後事。

諸葛玄適逢曹操出兵徐州征伐陶謙,為躲避戰禍攜帶諸葛亮、諸葛均及兩位侄女,並與往江東的諸葛瑾分散,輾轉逃往廬江一帶。

後諸葛玄被袁術表為豫章太守,被朱皓取代。無人可依存的諸葛玄又轉投身在襄陽的老東家劉表。

未過幾年,諸葛玄也病故於襄陽,諸葛亮將其安葬後,便前往南陽隴畝耕種。後因戰事,諸葛亮又移到隆中耕讀。

望著城外的護城河,劉禪笑著說道:“士載少小離家,今戰後可需回鄉看望鄉人否?”

鄧艾愣了愣,苦澀說道:“少年不懂事,只記著家在新野,至於何方,早已經忘矣!”

前些年鄧艾其母病故,如今鄧艾親族僅有妻子幾人,至於老家早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唯有對年少貧窮,不堪回首的回憶。

劉禪放緩腳步,嘆了口氣,說道:“自黃巾之亂以來,時有一甲子之久(60年),天下紛爭,群雄並起,遂入三國。爭奪未休,十室九喪,戶籍銳減,背井離鄉。朕南下以來,所見南陽景象,實乃痛心疾首啊!”

南陽富庶,水利便捷,劉禪本以為透過了幾十年的安寧,南陽會安康些。卻不料南陽凋敝,水利荒廢,百姓稀少,還不如近些年的關中。

加上對眾人背井離鄉的同情,劉禪忍不住對戰亂的感嘆。

頓了頓,劉禪收斂了下情感,說道:“士載乃新野鄧氏遠支,今不如多與鄧氏親和。”

鄧艾看了眼嘴角含笑的陛下,精神一抖,垂首應道:“諾!”

自鄧艾入南陽後,新野鄧氏大支屢次拜見鄧艾,言語間希望可以把鄧艾先人拜入到祠堂裡面,將其官職實際表上閥閱,以為榮幸之事。

或許是年少貧寒,部分族人令人噁心的態度,鄧艾表示自己與新野鄧氏關係不大,自己先人不需要入祠堂之中。

當然也有部分害怕自己若接受,恐會使陛下不悅。畢竟陛下對於大臣攀親附戚的行為頗是不滿,生怕臣吏會因親屬關係,可互相遮蔽,互相勾結,重現後漢計程車族門閥的現象。

如今劉禪的同意讓鄧艾親近鄧氏,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希望透過蜀漢中高層與地上的關係,讓南陽等地士族百姓能夠歸心。

鄧艾沉吟半晌,在後補充說道能夠:“臣與新野鄧氏雖為同姓,但臣不過遠支,今雖親和,但還需另闢一堂,不與其同也。”

“嗯?”

走在前方的劉禪聽聞此語,回頭看了眼鄧艾。君臣對視,心有靈犀,鄧艾垂目,不敢直視。

劉禪笑了笑,感嘆鄧艾的政治嗅覺真不差,早些年或許是因為出身寒門的緣故,對官場事故,君臣政治方面,並不擅長,不甚受人喜歡。

沒想到,鄧艾年歲越長,經歷的事物越多,對這些東西反而漸漸開竅,甚至不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