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一章 智昏,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於讓張溫負責皇子們的學業,劉禪思慮也是頗多的。

大漢目前有帶過皇子治學的,也就諸葛亮、張溫。

諸葛亮不用說,至於張溫的話,受張昭看好,在東吳擔任太子太傅,教導、輔佐過東吳太子孫登。孫登在三國二代裡面可以說是非常出色的儲君,深受東吳百姓、士人的愛戴。

有孫登這個成功案例在這,劉禪的第一選擇基本也就是張溫了。

張溫出生江東吳郡張氏,為人品德高尚,容貌奇偉,飽讀經文,清濁分明,是一個良好的師父楷模。讓他負責皇子學業,劉禪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另外一點也是,雖張溫棄吳歸漢,但功勞、資歷都不夠服眾。劉禪也不好直接安排高官給他,讓他擔任東宮太傅最合適不過了,位高而權低,也適合他這種不懂政治的人。

至於東宮是誰,再說吧!反正自己還年輕,現在也沒有嫡子,孩子們年紀也小。

劉禪舉茶相敬張溫,說道:“張卿,朕既然將皇子交付於你,朕也不多言。只是皇子年紀尚小,往常教導不必太過苛刻,太過會使其厭學。”

張溫舉茶回禮,撫須笑道:“陛下勿憂,他人授書,尋章問句,不知古人著書為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死板教授。臣授書教學,自有方法,請陛下放心。”

劉禪愕然一笑,確實也是啊!

吳郡張氏先祖乃是留侯張良,綿延數百年,代代俊傑輩出。張氏族中,沒有良好的教學方法根本是做不到的,真不愧是留侯之後。

“如此朕便放心了。”劉禪安心說道。

劉禪又將目光落到廖立身上,打量了幾眼,笑道:“年前公淵出使東吳,行程順利否?吳王可有為難於我大漢。”

廖立撫須思慮,說道:“出使東吳甚是順利,並無他事發生。只是吳王稱帝后,志滿欲狂,多有驕縱。吳主欲使諸葛直、衛溫率萬人渡海到夷州,遷夷州民眾以充實東吳的人口。全子璜(全琮字),陸伯言二人勸諫吳主,吳主不納。”

劉禪頗有興致,握著酒樽,問道:“哦!可還有其他事乎?”

張溫明顯知道更多,於是補充說道:“吳主還欲遣校尉張剛、管篤至遼東與公孫氏往來溝通,欲聯合公孫氏南北夾擊魏國。”

劉禪不由連連搖頭,只感孫權被稱帝之名,衝昏了頭腦。

劉禪心生考量,問道:“公淵、惠恕你二人以為吳主此二舉動如何?”

張溫微微撫須,思量少許,答道:“夷州(臺灣)離東吳有萬里之遙,此地尚未開化,蠻夷猶如野獸,掠奪此地百姓難以為助力。況且蠻夷遷移土地,必定導致疾病流行。勞師遠征,跋涉荒蕪,或許得不償失啊!”

劉禪點了點頭,感嘆說道:“吳主利令智昏,東吳地有交、揚、荊三州百姓地大物博,百姓人口遠勝我大漢,向曹魏用兵足矣!何須遠渡重洋以萬人性命,去獲取微薄之利。孫討逆(孫策)以卒五百,而創偉業,吳主不如也。”

“我大漢連年戰勝曹魏,此乃吳國休養生息之機。吳主不趁此時,精練將士,以增強國力;降低賦稅,來安撫百姓,卻行如此不智之舉動,甚為可惜啊!”劉禪感慨說道。

劉禪對孫權取夷州並無反對,只是覺得孫權沒有調查清楚,便輕易地派遣萬人士卒遠赴臺灣,太過冒險。

要知道大海無情啊,這麼大支的船隊,一旦遭遇風暴,便會船毀人亡。而且臺灣現在比南中還有荒蕪,想要開發痴人說夢啊!

要遷民也行,派出小股部隊,前往臺灣就行。就像自己貪圖南中蠻夷民力,不就是讓三衛輪流去抓蠻夷嗎?這是時代的瘟疫、傳染病可不是開玩笑的。

就這樣劉禪有一句,沒一句地和張溫聊著夷州。

閒聊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