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章 夏收親割,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禪登基之後沒忘武擔山水田,初春耕種的水稻,至夏季已經成熟,時間緊急,水稻夏日收穫,夏天又必須耕種,這樣秋天才能收穫。
在此情況之下,劉禪為表示自己勤勉,不敢怠慢,帶廖立、費禕、王平等人,身襲布衣,頭戴斗笠,腳穿靴鞋,手拿鐮刀,前往武擔山。
劉禪一路而行,望著水田上一片金黃色,處處稻花之香,劉禪感慨而道:“朕自從親自耕種之後,望著豐收之景最有感觸。”
費禕用手整理斗笠感慨說道:“臣等百日之勞,終有可收穫之時,只是不知畝收如何?”
劉禪叮囑費禕、廖立等人說道:“朕耕種之法與平常百姓不同,這些法是朕小時從古書上看到,若今日豐收畝產大於平常百姓之法,卿今日回去便將其記下,將其匯總交於上丞相。”
費禕拱手稱是。
東漢時南方還是處在原始耕種狀態,荊南、東南地區還在進行傳統的“火耕水耨”耕種之法。所謂“火耕水耨”就是先用火把田中的雜草燒掉,然後再種上稻,當稻苗和雜草同時長出來的時候,便放進水去,由於在淹水的條件下,稻還能正常生長,而雜草卻難以生存。這種稻作技術雖然原始,但卻巧妙地運用了水稻不怕水淹的這一特性。
四川盆地相比南方已經提前開發,但“火耕水耨”還有保留,但也只是在盆地周圍,四川盆地已經發展出比較進步的耕地、插秧、收割技術,也包括移栽秧苗技術,但是這些技術還在初期,此時水田畝產還遠未達到封建社會巔峰。
適用於水田的耕—耙—耖整地技術還需要在唐宋時期才發展出來,甚至部分地區一直沿用新世紀。
前世在雲貴地區擔任村官的劉禪,對於水稻生產也有進行了解學習,在武擔山耕種之時便將水田的耕—耙—耖整地技術中涉及技術和知識在實踐過程中都與費禕介紹清楚。
希望費禕、廖立等人能夠以新式的水田耕種農具、技術及育苗移栽技術結合前漢《汜勝之書》、《四民月令》編撰成適合蜀中郡縣官吏指導農業用書。
眾人閒聊之時行到梯田,劉禪等人也不廢話,擼起袖子,脫下靴鞋,捲起褲腳,手持鐮刀,彎腰割稻。
從開墾梯田起到夏收,眾人變化甚大,面板在烈日之下曬的黝黑,眾人之中董允面板最為黝黑。
原本體力弱於眾人的費禕,經過接近半年的耕種,身體素質已經不弱於董允。目前人中體力最弱的是廖立,彎腰割稻不一會,便扶腰站立休息,但抬頭又見眾人努力割麥,咬牙繼續堅持下去。
廖立當初聽聞劉禪耕種時,心中以為是劉禪做樣子罷了。當廖立貶為侍郎之初,接到侍者訊息第二天跟隨劉禪耕種之時,不以為意,認為劉禪不過作秀。
第二天廖立穿著正服,正常按時進宮時聽聞劉禪等人已經出發。廖立追趕至農田之時發現,劉禪等人早已下田忙活。
廖立站在田邊,望著劉禪等人彎腰耕種,沒空搭理自己,心中猶豫一會,挽起袖口,下襬束於腰間,小心翼翼在水田中行走,一淺一深行走之時,突然起腳瞬間失去平衡,摔入農田驚醒沉溺於耕種數人,吃了幾口泥水,在眾人的幫扶下起身,至今都是廖立趣事。
待五人耕種時,劉林、劉永領隨從嬉戲打鬧來至田間。
劉林字克終,劉封之子。劉封被處決,劉封之妻,明理之人,多次教導劉林以其父劉封為誡。
劉禪得知後,正月之際接劉林至劉永身邊一起習武學文,二人名為叔侄,但歲數同歲,實則情為兄弟,食則同器,寢則同床。
劉禪為其取字克終,克者必也,期也。由因必得果,故云克,果為事之修極,故云終。希望劉林結善果,得善終,與其父劉封不同,同時希望劉林能夠為興復漢室竭盡全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