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一章 田制(下),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為繼。”

董允默然,無言以對。

大漢高官對師丹還是比較熟悉,因為他跟諸葛亮一樣,皆是琅琊郡人士。

師丹出仕之時,已經是西漢末年。那時候,西漢政治腐敗,豪強大族,貴族官僚、富商大賈瘋狂兼併土地,強佔民田。百姓貧困潦倒,無不怨恨,猶如干柴一點就著。

師丹為救國圖強,聯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部分大臣提出限制豪強大族兼併土地。但面對天下得利之人群聲反對,哀帝便下詔‘且須後’,改革方案便被擱置起來,成了一紙空文。

沉默半響之後,董允開口問道:“若依陛下之意,可是欲在此時限田?”

現在卻反而輪到劉禪沉默了,每一時代帝王都有自己的使命。就如同孝文皇帝一樣,那時天下空虛,良田荒蕪,為快速地積攢國力,不限民田是當初最合適的政策。

此時的大漢恰如孝文皇帝之時,甚至還不如,畢竟現在還沒統一。現在的漢田多民少,還沒到需要限田的地步,限田反而不利於大漢國力的積蓄,甚至還會阻礙大漢的北伐。

劉禪握緊漢劍,沉聲說道:“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中庸》亦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政者,不可因難而退,要不然我大漢北伐又何其不難也!”

頓了頓,劉禪看向董允,繼續說道:“朕以為,大漢國土空虛,人眾稀少,此時立之甚易;若待以後,人口繁盛,再立之,則是難也。而且限田與積蓄國力克復中原,非是對立,或反而能助大漢更進一步。”

確實如劉禪所言,待人們繁盛之時,那時候想要限田難以做到,此時人口少,或許還可以不觸碰得利者的利益。

董允微微頷首,拱手說道:“陛下之言不無道理,臣深以為然,限田與積蓄國力之間,應有合適之策,可以適用於我大漢。”

說著,董允話鋒一轉,說道:“不過陛下,巴蜀、涼隴豪強現已擁有大片良田,若要制定限田之策時,還需慎之又慎,不可傷其民心,以動大漢國力。”

劉禪苦笑一聲,很是無奈,制定限田政策可真是要規避許多炸彈,稍有不慎就會爆炸。

對於豪強已經擁有土地還是好辦,大漢現在地廣民稀,倒是可以規避。若是在王朝末年或中期根本無法規避,這是必須要面對的。

“將今日你我相談之語,概要書寫送於上丞相,以觀上丞相之思。”

“諾!”

------

注意季非【末】之解,《說文解字》:季,少也。

季漢一詞,歷史上劉禪的詔書中就是稱蜀漢為季漢。現武都太守楊戲,也是寫過《季漢輔臣贊》的作者,就是稱季漢,並無不妥。

楊戲稱西漢為前漢,東漢為中漢,蜀漢為季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