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二十四章 司馬赴關中,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守三條通道為先,一條是沿汧水南下陳倉,一條是沿涇水南下長安,最後一條就是陳倉渭水道。
涇水方向有安定郡,由撫夷將軍郭淮鎮守可保無虞,司馬懿也親自和他交談過,確實如曹真遺疏之言,可為大用。而剩下的西側兩條道路防守的要點核心基本都是在陳倉、汧水附近。
同時陳倉不僅是西部的防守要點,也是南部防守秦嶺陳倉道來犯之敵的核心,另外一處屯兵之處則是武功縣。
秦嶺東側諸道有褒斜道、子午谷、儻駱道。出褒斜道抵達五丈原,而郿縣隔渭水與五丈原相望;出子午穀道雖直插長安,但此道難行,遣數千將士防守即可;出儻駱道抵達芒水,有秦長城遺址,司馬懿欲在秦長城舊址建駱谷關,以阻此道之敵。
褒斜道、儻駱道二道相距不遠,武功縣居中間,可向西救郿縣,亦可向東支援駱谷關。
其中重要的是,武功縣與陳倉道同居渭水之上,可利用船隻上下同行救援,傳遞訊息。
故司馬懿深思之後,西延成國渠至陳倉開墾軍屯,同時亦可駐軍於此,築城北原,防備西側之敵。
長史杜襲探頭瞧著司馬懿手上的地形圖,微微點頭,說道:“大將軍所言,或可為之。”
負責關中水利的官吏,思慮了半響,說道:“大將軍之言,恰合水利之妙,可以為之。”
司馬懿微微頷首,同繼續指著成國渠東側,說道:“舊成國渠因水量不足,只能匯入蒙蘢渠(武功、周至附近),今有汧水為源,不知可否將成國渠繼續向東延伸至槐裡(今興平市),匯入渭水。”
水利官吏看了眼地圖,早對槐裡附近地形水勢瞭解的他,胸有成竹,拱手說道:“可同大將軍之言,武功與槐裡相距不遠,可以為之。同時亦可開墾出千頃良田,可為軍屯。”
東延的目的也很簡單,繼續為防守秦嶺東側計程車卒軍屯提供糧草。
司馬懿將地圖交給侍從,背腰微思,吩咐說道:“子緒(杜襲字),成國渠此事便交予你與徐刺史為之,乘正月尚未春耕之際,發關中百姓徭役,或以工代賑,擴建成國渠。”
“諾!”杜襲應道。
巡視成國渠之後,司馬懿又寫疏於魏帝曹叡,請求徙冀州軍戶八千戶置於槐裡為軍屯,補充折損士卒兵力,秋冬習陣戰,夏秋修田桑,以備蜀寇。同時請求遷關東工匠二百名在京兆,設器械坊,冶鐵農具、兵器。
魏帝曹叡自然答應,命度支尚書,司馬懿三弟司馬孚,負責此事,與司馬懿協調。
做完這一切的司馬懿,自信滿滿地看向南方。只要關中糧草積蓄起來,諸葛亮進攻,自己依仗糧草堅守不出,諸葛亮自然會因糧絕而退。
不能怪司馬懿慫,只是關中之重,不容他有失而已,曹真前車之鑑就在眼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