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二十四章 司馬赴關中,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地圖在這句評論裡,結合地圖會更清楚)

公元231年,魏帝曹叡太和五年,正月,關中,北原。

在大司馬曹真病故之後,曹叡大驚失色,左將軍張合戰死,大司馬曹真病故,關中已無良將,速詔荊州都督司馬懿赴洛陽,面談後,升司馬懿為大將軍,假黃鉞,任雍涼都督,以據西蜀。

而新上任的雍涼都督司馬懿,火速趕赴關中之後,聚集眾將,言一切按大司馬曹真生前佈置,並無變化。迫於時間緊急,司馬懿連親自治巡視關中重要隘口也沒有時間,只能命各部軍士嚴加守衛。

因為還有另外一件重要的事,需要司馬懿緊急處理,那就是關中經歷一年的兵戈、徭役、洪水之苦,關中百姓苦不堪言,田畝荒廢,流民四起,從秦嶺諸隘口奔逃原籍漢中郡者不下數千人。

並不是說戰爭之下民事比於兵事更為關鍵,而是司馬懿非常篤定地認為,連續三年的大戰,作為大國的曹魏受不了,那麼小國的西蜀更不用說,況且涼州未平,加上時值冬季,大魏收縮兵力,堅守城池。諸葛亮這次不經過三年積蓄,難以面對接下來的長期攻防戰。

故司馬懿暫且放緩對軍隊的掌握,而是先處理民事,出動騎卒封鎖秦嶺諸隘,防止百姓奔逃,同時調配河東、冀州糧草救濟關中百姓,命雍州刺史徐邈召集流民回原籍,以工代賑,修繕關中各地水渠,儘快讓關中恢復生產。

而司馬懿自己卻召集關中各地官吏,視察多地水利,欲行軍屯之策。

作為歷史上知名的對手,不得不說司馬懿與諸葛亮許多思想上是一樣的,特別是軍屯上。

擔任老曹軍司馬的時候,他就上疏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出任荊豫二州都督之時,也讓各郡縣大舉軍屯,儘可能使當地駐軍自給自足。

今至關中也不例外,將親自視察水利,尋適宜軍屯之地,以供關中大軍所食,畢竟以關中一地,供養數萬大軍太過吃力。

關中水渠眾多,知名者鄭國渠、漕渠、龍首渠、白渠、成國渠,各渠作用大相徑庭。

司馬懿今天所行至的成國舊渠修建於西漢中期,渠首位於郿縣東北,引渭水,東北流向,下經武功、槐裡,至上林苑入蒙蘢渠。

司馬懿領著身後數十名關中官吏,走在岐山山頂眺望關中平原。

司馬懿舉著馬鞭遙指西側的郿縣,朝著身後的眾人說道:“諸位請看,我等從陳倉一路行來,其間田畝皆為旱田,甚是貧瘠,耕種者少。而至郿縣有成國渠灌溉,水土皆宜,良田眾多。”

說著,司馬懿拿過關中地形圖,指著上面的汧水到郿縣之間,說道。

“關中之地西高而東低,故可引汧(音同千)水為水源,將成國渠向西伸至陳倉附近,以汧水灌溉其間之地,可多得數千頃良田。我軍將士可於此地軍屯,可補府庫之用,亦可隨時支援諸隘口。不知諸位以為如何?”

司馬懿擴建成國渠所思已久,軍屯已補國用只是最淺層的思考,真正的目的卻是欲以此地為軍事基地,向西或向南隨時可以阻擋西蜀的入寇。

司馬懿抵達洛陽面見曹叡時,得到曹真的遺疏‘防蜀之略’,司馬懿西行路上閱讀之後,深為感嘆曹真思慮之深,對曹真提出的仿照西蜀漢中的防禦策略深以為然。

目前西部戰局,魏失去涼州之後,對隴右再無俯瞰的地勢,反而是西蜀在擁有隴右、漢中等地,對關中進行了兩面包夾,若要加上高平一地,亦可說三面包夾。可以說從此之後,大魏在西部上將處於劣勢之中,防守重於進攻。

而若要防守將要搭建起一套完整的防守體系最為重要,根據曹真防蜀之略言,關中西側當以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