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十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六十五章文治盛事,變臣,宇十六,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昌學子,從身上的衣著來看,是來做些雜務掙貼補的寒門子弟。
走在長長的青石甬道上,身旁的丁宏才熱心地介紹起書院的情況來,澤昌十景變成了十八景,江安義發現當年重陽節與李東鳳、林義真鬥菊詩的卓望鋒居然成了一景-卓望風雨,丁宏才滿是感慨地道:“江師兄當年在卓望亭上寫下‘膏梁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溼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的名句,激勵我輩寒門子弟奮發向上。這些年像江師兄這樣的師兄們反哺書院,書院的規模比起十年前擴大了數倍,山下多了千畝良田,山上多了三進院落,一處藏書樓。先生多達十八人,學生已過千人,以前每年僅招收八十人,現在擴招至一百八十人,而且寒門學子佔到了六成。”
江安義嘴角掛著矜持的淺笑,重溫著記憶深處熟悉的畫面,最後在藏書樓下站住腳,抬頭仰望,銅鐘依舊在。
丁宏才以為江安義未曾來過澤昌書院,熱情地介紹道:“此處是我書院一景--書樓醒鍾,上面有座前朝所鑄的青銅鐘,鐘身上鑄有夫子語,每逢大事敲響銅鐘,聲傳十餘里,先生不妨登樓看看。”
站在書樓頂端再次眺望書院,這隻美麗的蝴蝶在青山綠水間停歇,江安義知道一輩輩澤昌學子在這裡振翅高飛,名揚天下。
風吹動衣襟,心躍動不止,江安義滿是衣錦還鄉的喜悅,雖然他知道這樣的想法很幼稚,這種近乎炫耀的舉止會遭到士林的嘲諷,可是心卻在雀躍歡呼:澤昌書院,我江安義回來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