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2節,大清宰相厚黑日常,時鏡,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然之間跳動了起來。
這朝堂,已然是年輕人的天下了。
他微微一笑,帶著滿臉的皺紋,宣讀今科前十。
“第二名,季愈;第三名王露。”
“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汪繹,第二名張成遇……”
張廷玉已然什麼都聽不見了,直到忠孝帶被一旁等候已久的張廷瓚與周道新配在了他的身上,他才恍惚地明白過來。
張廷瓚也說不出自己心底是什麼感覺,只用力地拍著二弟的肩膀,笑也笑不出來,哭也哭不出來。
被點中名字的十人,幾乎都是狂喜,按照次序排班,由禮部的官員帶著一路往養心殿而去參見皇帝。
張廷玉為這十人最前面的一個,一步一步沉著冷靜地剋制著,穩穩地到了殿中,跪于丹墀之下,聲音沉鬱:“臣張廷玉,安徽桐城人,年二十九。”
“臣季愈,揚州寶應人,年三十一。”
“臣王露……”
十人在下報完自己的姓名籍貫與年紀,這才再次引出而退。
大殿之中侍立的張英,默然退出大殿之中忽然舉袖掩面,老淚縱橫,一時百感交集之下竟至於嚎啕大哭,眾莫能阻,只看著這年逾花甲的老頭顫顫巍巍地在所有人離開之後,順著漢白玉大臺階往下,迎著滿皇宮的黑暗一路哭著出了宮門。
李光地遠遠地見了,卻也不敢上前,只有那小太監問:“張老大人這是……”
“望子成龍,人莫如此。張英一代大儒,當有今日見日之升,雲之起矣……”
李光地長嘆了一聲,也揹著手走了。
二十五日太和殿傳臚大典,風和日麗,鑾儀衛設法駕於太和殿前,樂聲分列兩側,丹陛大樂則在太和門內兩旁。
滿朝文武王公大臣,皆侍立於丹墀之內,三百零六人穿著朝服,戴著三枝九葉頂冠,按照名次排立在文武大臣東西班次之後。
而後康熙升座,執事官、讀卷官行三拜九叩之禮,奏韶樂,司禮官鳴鞭三次,,內閣大學士索額圖捧黃榜放置於太和殿內東旁的黃案之上,再奏大樂。
樂聲止後,再宣《制》。而後唱第一甲第一名張廷玉,鴻臚寺官引張廷玉出班就御道左跪,而後宣第二名右跪……
再奏樂又行三拜九叩之禮,禮畢,贊禮官喊:“狀元何在?”
張廷玉稍稍上前一步,跟上前人腳步,前趨一路行至殿陛下,站在中陛石上,石正中刻著的便是升龍與巨鰲。
張廷玉就這樣輕輕地站了上去,在所有人前面小小的一步,微微的一點,然而這一點,便已然是獨佔鰲頭!
這一刻,他渾身的血液,又開始奔流沸騰,以至於他的身體都在微微地顫抖。
旭日東昇已久,照耀著整個紫禁城,也照耀著著輝煌巍峨幽深的宮禁,更照耀著張廷玉,一個不普通的普通人。
隨著皇帝還宮,禮部官員將金榜放在雲盤之中,黃傘鼓吹前導,一路出了太和門,將金榜張掛於長安街。
而每一科殿試之後,唯有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才有資格從午門正中而過。
平日裡,這裡是只有皇帝才能走的門。
而今,張廷玉在所有人面前,一步一步出來,午門中門為他緩緩地開啟,他當日站在宮門之外回望,便是要這午門中門,為自己——開啟一回!
興許天下無數讀書人終身寒窗,為的也不過就是金榜題名獨佔鰲頭之時,再從這無上尊榮的午門中門走一遭吧?
其餘文武百官則至昭德門貞度門而出,往長安街觀榜。
連張英等人,也只有遠遠望著打正門而出的那三人,隔著三道宮門,他看著自己的兒子從自己的眼前走過去,走向他沉浮了一輩子的這一條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