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3章 良禽,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在南寧城爭分奪秒地抓緊時間部署防線的同時,馬仲英也帶著疾火營乘舟師終於抵達了位於雷州半島最南端的海安所,距離瓊州已經是一步之遙了。
此去瓊州,關鍵在於建立屬於瓊州軍的抗清後方基地,而瓊州對於瓊州軍這支從滇南過來的明軍武裝太過於陌生,故馬仲英遂將原高廉綠營的的一百餘綠營兵任命為各隊的小旗,這也是為了在登陸瓊州時有足夠的嚮導。
瓊州府,地居海洲中,東西寬約九百里,南北長約一千一百四十里,綿亙三千餘里。
瓊州為府治,居島之北陲,儋居西陲,崖居南陲,萬居東陲,內包黎峒,萬山峻拔,外匝大海,遠接諸番,漁業發達,礦產豐富,實乃不可多得的根據之地。
楊彥迪於瓊州軍進軍海南提供了最大能力的幫助,如他先前所承諾一般,短短三天,龍門島水師仗著船堅炮利,率先發動了對清軍瓊州駐防水師的攻擊。
大員鄭家任命的瓊州總兵謝昌聞得明軍大舉攻瓊,遂於臨高一帶起事,聚眾數千配合楊彥迪攻掠瓊山、澄邁、文昌等縣,同時發動黎族首領韓有獻配合作戰。
又有龍高山義士李積鳳於龍高山起兵,李積鳳乃是明永曆朝慶豐伯李廣恩的侄子,李廣恩在廣東戰敗後。
李積鳳領殘部退至瓊州,見龍高山一帶地形複雜,形勢險要,僅東北角有一條小路上山,遂在龍高山安營紮寨,繼續抗清,他聞得廣西明軍入瓊,遂帶兵下山,直取萬州。
瓊州軍亦趁此良機,在海口登陸,清瓊州水師守備黃世賢迫於明軍壓力,又因為廣東失陷,自感守城無望,在海口反正歸明,瓊州軍遂在瓊州站穩了腳跟。
幾乎是同時黎人首領符乾定率領黎眾也於瓊州軍登陸後攻打定安縣城,定安縣令無力抵抗,攜帶家眷棄城逃走,符乾定部入據定安縣城,並掃蕩鄰近村莊。
永曆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八,馬仲英以大明廣西提督的名義在澄邁大會群雄,各路義軍皆認為瓊州軍在廣西屢次大勝清軍,而馬仲英又是淮國公子嗣,無論是威望還是戰功都在眾人之上,遂一力推舉馬仲英為盟主,負責攻略瓊州事宜。
對此,馬仲英並沒有謙虛,當仁不讓地領了義軍盟主之職,在這種清強明弱,十餘萬清軍隨時可能東下的情況下,矯情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故爾在聚集眾人後,即起兵直撲瓊州治所瓊山縣,又飛書尚在海口的楊彥迪,請其立即以舟師將此前轉入雷州的三萬百姓全部轉運海口。
瓊山城始建於洪武三年,城牆周長八里七丈,高三丈三尺,寬兩丈半,設東、西、南三座城門及四座角樓,有子城、月城、還有護城河,乃是瓊州第一大城。
據黃世賢所說,城內守軍約有兩千餘人、大小火炮五十門,知府牛天宿和守將董國卿都是清廷的死忠,此前還欲出島配合清軍攻打高雷祖澤清,但由於抗清武裝此起彼伏,故軍馬一直未動。
馬仲英聞報後也是憂心忡忡,不要看明軍聯軍擁兵數萬,但是真正能打的,恐怕只有他從南寧帶過來的疾火營了,畢竟疾火營中大多數士兵都在南寧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而補充入軍的綠營兵也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
其餘的起義軍大多都是普通百姓組成,壯壯聲勢還行,攻打清軍守衛嚴密的府城,恐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為此,馬仲英還是決定採用爆破攻城的手段,準備炸開瓊山縣城牆,可是他萬萬想不到的是,在聯軍主力抵達瓊山時,瓊山城頭居然打起了明朝的日月旗。
正所謂賢臣擇主而侍,良禽折木而棲。
瓊山縣巡防營遊擊董三策和副營官董睿等人雖然不認為自己是賢臣,但卻認為他們是良禽,所以他們投降了。
為了投降後能得到新主子的認可,董三策和董睿親手綁了他的旁門兄長董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