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2章 南寧防線,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欲穩固南寧,則必守青秀山和三江口,我南寧三面環水,北面有青秀山,只要控制住青秀山,清軍陸師便不得入,至於三江口,則關係到錢糧轉運,故屬下建議在三江口玲瓏山和城北青秀山重新佈置防線,甚至可以修城立寨,如此一來,南寧可保無虞。”
南寧知府衙門,如今的廣西提督臨時行轅內,柘戎營副將張大全侃侃而談,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樣。
“張副將說的一點也不錯,青秀山雖然不高,只有三十餘丈,但形勢險要,且山上有天池環繞,可作為天然屏障,若得兵數千,能抵數萬大軍,至於三江口,末將以為可在玲瓏山設防,然後在三江口設定水寨和木城,以為掎角之勢,如此南寧則穩若泰山。”
自清軍退兵後,原南寧巡防營營官、現任疾火營副將張達也終於對瓊州軍死心塌地,他和張大全一樣,也是土生土長的南寧人,對南寧的地理形勢同樣熟悉。
“那便依你們二人之見,在青秀山和玲瓏山佈置防線,以鞏固南寧外圍。”
南寧城防雖然堅固,但是僅僅依託城牆防守的話,實在是太過被動,所以馬仲英對張大全和張達二人的建議很是滿意。
其餘高起隆、廖進忠、王永清等人也都是久經沙場之人,自然知道張大全他們說的在理,一個個不住地頷首稱是。
“既然大家都認為此事可行,那本帥就留鋼刀營、滅胡營以及震虜營鎮守南寧,巴思克,本帥加你為南寧總兵,總督南寧防務,程藎為南寧知府,郭紹為宣化知縣,署理南寧政務,廖將軍,你儘快率本部軍馬佔據欽州,疾火營隨本帥出征瓊州。”
現在已經是十月份了,從南寧至瓊州,水路差不多有二十天,所以馬仲英決定趁著清軍被尚之信和吳世璠牽制的有利時機,儘可能地鞏固根據地。
據楊彥迪所說,瓊州清軍不過兩千巡防營還包括水師,如今尚之信反亂,瓊州不過孤城一座,馬仲英可不相信,瓊州守軍會有多大的戰鬥意志,再加上有南下欽州的柘戎營,拿下瓊州應該不成問題。
軍議完畢後,馬仲英就把此前在南寧之戰中俘虜的六百餘左江鎮綠營和一百餘八旗兵全部交給了巴思克。
之所以沒有處置他們,是因為人力實在有限,如今既然要在南寧外圍部署防線,那這些人就是最好的勞力。
當然就這近八百俘虜顯然不夠的,剛剛上任的南寧知府又在城中徵集了兩千民夫,一同修建南寧防禦體系。
由於青秀山北麓有天池作為天然的屏障,所以巴思克就是下令在青秀山南麓可以上山的山坡上修建防線。
數千人同時行動,壕溝挖掘的進度很快,挖掘壕溝的工作自然是由清軍俘虜負責了,為了防止這幫俘虜生事,在他們周圍則佈滿了持刀拿矛的瓊州軍士兵,這些俘虜稍有異動,就會遭到負責看守計程車兵亂刀相加。
連續砍殺了數十個有不滿情緒清軍俘虜後,再沒有俘虜敢於反抗了,看著竹竿上掛著的人頭,所有的俘虜都賣力地挖著土方,左江鎮綠營還好,畢竟這種事,他們在清軍那邊也是經常做。
那些平時養尊處優的八旗兵就倒了大黴,平時他們哪裡做過這種粗重的活,只挖了丈許長,就一個個累的大口大口地喘氣,可他們剛想坐下來休息時,一旁看守的瓊州軍士兵就會無情地舉起皮鞭,狠狠地抽打下去。
民夫們則是將挖掘上來的泥土沿著壕溝層層堆疊起來,形成了一道三尺高的泥牆,那些懂木匠活的民夫卻是在削尖樁,製作木橋,因為根據巴思克的命令,為了方便上下山,這三條壕溝每隔一里都要配置一座吊橋,遇到戰事,則可把吊橋收起來。
三道壕溝,三道寨牆,僅僅是青秀山一地,瓊州軍就要修建三道防線,每道防線相隔五丈,當然在每道寨牆後,肯定是要佈置大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