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6章 制度改革,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紳階層徹底推向滿清。

但是這裡是瓊州,是四面環海的海島,馬仲英完全可以不顧一切地推行他的政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打土豪、分田地,將生產資料進行重新分配,從而儘可能地獲得人口和資源。

所以趙安民在反覆思量後,還是決定採用先禮後兵的原則,先安置從雲南帶過來的三萬餘百姓,左右瓊山和澄邁兩縣地廣人稀,有大量無主的土地,莫說三萬人就是再加一倍,也能全部安置下來。

根據瓊山和澄邁兩縣田畝黃冊顯示,這兩縣有土地八千餘頃,也就是八十餘萬畝,而瓊山和澄邁兩縣的人口只有兩萬出頭,按每人十畝計算,減去士紳手中的土地,僅僅是這兩縣就能容納五萬人。

三戶為一組、三百戶為一村、一千二百戶為一鄉,趙安民沒有按明制以坊為單位,而是採用了自古以來的鄉村制,將這三萬雲南百姓分別安置,然後再根據每戶的人數劃分土地,調撥糧食、種子以及相應的生產工具,並向百姓承諾,瓊州軍既然是大明的軍隊,那稅制就按大明的稅制執行,也就是三十稅一的標準,但考慮是戰時,故將比例暫調為十五稅一,並取消清廷的一切苛捐雜稅。

根據馬仲英的意思,每組設組長一名,每村設村長一名再配一名書辦,組長和村長由本村百姓自己推選,鄉長則由提督府直接委任。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由新成立的組、村、鄉取代曾經的地方保甲制度,也就是為了徹底消除士紳階層對地方的控制。

此訊息一出,瓊山和澄邁兩縣百姓坐不住了,因為清廷的稅收比例乃是十稅一,還有火耗、丁稅以及平餘和草船稅,故百姓真正產出所得,只有收入的三成左右,在這戰爭年代,甚至都不到兩成,以至於瓊州百姓不得不用薯芋和番薯度日。

但是長期以番薯為主食,會引起腹痛和過敏反應,現在原瓊山和澄邁縣聽到瓊州軍的稅制僅僅是十五稅一,頓時人人譁然,很多人都主動跑到正在入瓊百姓劃分土地的書辦處打聽訊息,想知道這種改革方案,會不會在瓊州推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我乃大漢忠臣馬超

開府儀同三司

天妃出逃:萌寶有個跑堂爹

慕芊菱

三國迎娶蔡夫人,荊州入我手

北風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