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9章 玉米和蔗糖,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然瓊州的糧食並不僅僅只有水稻、番薯和薯蕷等作物,在簡單介紹了主糧後,牛天宿又獻寶似地對馬仲英說道:“大帥,今年咱們控制的八縣三州還收穫了玉米三萬三千石,甘蔗九十八萬斤,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水果,除甘蔗外,別的都能充飢,只是水果和番薯一樣不易儲存,都是現摘現吃的!”
“玉米?為何產量只有三萬多石?”
馬仲英先是一喜,然後又是一愣,他本以為玉米和番薯一樣,也是明朝末年傳入的國內的,並沒有大規模種植,但瓊州府一年能收穫三萬三千石,顯然是已經普及,而且玉米這種作物不論高田還是低田都能種植,他想不通偌大的瓊州府一年就收穫了這麼一點。
“大帥,這玉米是永樂年間傳入我國的,一直是作為貢品,專供宮裡貴人和朝廷大員享用的,物以稀為貴,所以一直沒有推廣,瓊州能收上三萬多石,這還是……。”
牛天宿越說聲音越低,他本想說是因為大明亡了,瓊州的玉米產量才提高了不少,要不然還收不到這麼多呢,可瓊州軍一直自詡是大明兵,他又哪裡敢把這話說出來。
“暴殄天物”。
這是馬仲英腦海中冒出的唯一念頭,誠如牛天宿所言,玉米應該是明初就傳到了中國境內,也就是在永樂朝至崇禎朝這兩百多年的時間裡,玉米這種高產的農作物居然沒有普及。
見馬仲英臉色不虞,牛天宿直以為馬仲英這是不相信他說的,遂滔滔不絕地說道:“據陽沐所著之《滇南本草》記載:‘玉麥須味甜性微溫,入陽明胃經,通腸下氣,治婦人乳結紅腫或小兒吹著,或睡臥壓著,乳汁不通。’,這陽沐本是洪武三十年生人,卒於成化年間,按此推論,這玉米豈不就是永樂年間傳入我大明的嗎?”
聽牛天宿這麼一說,馬仲英也記起來了《金瓶梅》中就有“玉米麵玫瑰果餡蒸講”這幾道菜餚,乃是專門招待京中的達官貴人的,而廣西《鎮安府志》載,玉米引進之初為“果屬,以食小兒”,為嬰幼兒食品。玉米成為平民食物,應在清中後期。
“推廣,必須推廣,我瓊州地處天南,即便是冬天,也適合栽種玉米這樣容易儲存的食物,之前咱們收上來的糧食,你只許調撥六萬石給新遷入的百姓,其他的留在府庫,以備不時之需,你傳本帥的軍令,告訴地方百姓,產出的玉米不需要上繳賦稅,而且提督府會出錢採購他們產出的玉米和秸稈。”
物盡其用,玉米營養豐富,秸稈還能充作牲畜的草料,又適合各種地理環境,產量又高,既然瓊州就有,肯定是要大力推廣種植,這樣既能解決民生問題,多出來的還能充作軍用。
“屬下遵命!”
用降官有降官的好處,起碼在政令方面他們不會質疑,牛知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馬仲英說要地方推廣栽種玉米,他立時就應承了下來。
“對了,牛知府,我瓊州有沒有蔗糖作坊,能不能製作白糖?”
一事畢,一事啟,牛天宿既然提到了甘蔗,馬仲英自然是不得不問了,因為甘蔗也是農業發展的重點之一,將甘蔗提煉出砂糖,再作為商品販賣給西洋人,利潤也相當可觀。
明朝中期,發明了“黃泥水淋糖法”製作白糖。黃泥水淋糖法就是將甘蔗榨汁後火熬,先按常規方法制成黑砂糖,然後把制好的黑砂糖放入瓦制漏斗裡結塊,再把黃泥水澆入漏斗產生反應,就能得到雪白的白糖。這個操作最早出現在福建,隨後傳遍大明各地。
“有,蔗糖作坊我瓊山和澄邁就有,陳宗昱他們生產的白糖都是賣給澳門和呂宋的西夷,是以我瓊州原先的百姓農閒時都大量栽種甘蔗。”
牛天宿見馬仲英對所提的玉米和甘蔗都頗為上心,知道自己提及的兩種作物都入了他的眼,說話的時候臉都笑成了一朵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