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6章 瓊州市舶司,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費心費力地替馬仲英東奔西走,圖的不就是儘快和西夷以及南洋諸國貿易嗎。
市舶司起源於唐開元年間,唐明皇李隆基為了增加收入,遂在廣州設市舶使,主要負責對南洋諸國的貿易。
北宋中期以前,各處市舶機構皆稱為市舶司。北宋末大觀元年始將各處管理外貿的機構改稱“提舉市舶司”。而將各港口的市舶司改稱市舶務。南宋前期,兩浙﹑福建﹑廣南東路的市舶司通稱“三路市舶司”或“三路市舶”。罷兩浙路市舶司後,原屬兩浙路市舶司各港口市舶機構只稱“場”或“務”。福建﹑廣南東路市舶司設在泉州和廣州兩地,下設場﹑務二司。
明代沿襲前朝之制,市舶司管理海外諸國朝貢和貿易事務,置提舉一人,從五品,副提舉二人,從六品,屬下吏目一人,從九品。提舉,或特派,或由按察使和鹽課提舉司提舉兼任。市舶司隸屬於布政司。因此,稅收大權完全掌握在布政司等長官手中。直至明末,採取了定額的包稅制,才改由市舶司提舉負責徵收。
馬仲英急於設立瓊州市舶司的目的就是要以官方的名義和南洋諸國以及西夷開展正常貿易,以換取瓊州急缺的糧食和戰略物資,當然也有安瓊州士紳之心的意思,讓他們覺得跟瓊州軍合作,能攫取到足夠的利益。
其實馬仲英也想過繞開瓊州計程車紳,由瓊州軍官方一體推行海貿事宜,但這明顯是不現實的,因為這裡面涉及的東西太多,從商品的採購渠道到運輸的路線以及銷售的物件和價格,馬仲英根本是兩眼一抹黑,甚至瓊州軍內部的文官也是根本一無所知,因此他不得不仰仗這幫士紳。
故爾,馬仲英在籌辦市舶司的同時,又傳下政令,著瓊州所屬之八縣士紳立即趕赴昌水,共同協商海貿事宜。
開辦市舶司,統一商品採購和銷售的市價,這關係到瓊州所有士紳商賈的利益,所以在馬仲英政令下達後,瓊州各縣計程車紳均是聞風而動,甚至劃歸黎人統治的文昌和會同兩縣的黎人頭領韓友獻也親自抵達了昌水,向馬仲英表示了合作的意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