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4章 華亭市舶司,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祭祀大典結束後,馬仲英並沒有回返南都,而是直接帶著隨駕的文武官員直奔蘇松華亭,想要考察一下新建華亭市舶司的發展進度。
華亭就是現在的上海,也是長江的出海口,馬仲英選擇在這裡開埠,整個長江流域的物資都可以順江轉運到華亭,然後在這裡直接和西夷交易,再販賣到世界各國。
要開設市舶司,就要有優良的深水港碼頭,從瓊州調任華亭的市舶司大使郭紹選擇了吳淞口作為市舶司衙駐地,因為這裡距離長江主航道不過二里左右,且港內吃水深度達五丈,非常方便外來船隻的停泊和物資的轉運。
馬仲英抵達吳淞口時,吳淞口碼頭的地面設施基本已經完工,用於保衛吳鬆口碼頭的吳淞口西炮臺也重新修繕,吳淞西炮臺又叫老炮臺,位於楊家嘴口,原為防備鄭軍水師之用,乃是由由兩江總督郎廷左督建,共裝備大炮十二門,小炮三十六門。
重新修建的吳淞炮臺群,則增加了東、南、北和獅子林炮臺,加上老炮臺,一共五處炮臺,整個炮臺群裝備紅夷大炮四十位,千斤大將軍炮八十門,其餘各種小炮一百五十門,這些火炮都是繳獲於蘇松清軍之手。
郭紹至吳淞後,又認為吳淞口是海防要塞,吳淞口炮臺距入海口較遠,不能外控洋麵,所以又建議負責督辦市舶司的中書省左丞牛天宿於吳淞外灘石塘又修建了一座石塘炮臺,炮臺分三面圍築,外邊有土城,內設暗炮臺十一座、明炮臺三座、彈藥總庫二所、物資小庫十一間,安裝大炮十二門、小炮三十六門,至此,華亭市舶司的防禦體系才算大體完工。
聞得監國楚王殿下抵達吳淞口碼頭,市舶司大使郭紹和副使陳忠楚便火急火燎地迎了出來。
陳忠楚是現任瓊州市舶司大使陳宗昱的大兒子,也是當年馬仲英在瓊州甄選計程車子之一,不過他本名並不叫陳忠楚,而是叫陳佳,陳忠楚這個名字,是馬仲英被崇武帝授封楚國公時才改的,改名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向馬仲英表達他陳家的忠心。
“殿下,吳淞口碼頭左近的道路,屬下已命人重新平整,都是用三合土夯實過,然後再鋪上火山灰和煤灰,端的結實耐用,即便是雨天也不會有泥漿,待華亭縣成功開埠,物資運轉也會方便很多。”
一見到馬仲英,陳忠楚便滔滔不絕地介紹起華亭市舶司的籌集進度,用火山灰混合煤灰鋪設道路也是他鼓搗出來的,他認為既然這火山灰能修建稜堡,那自然也能用來鋪設道路,在試驗之後,發現這道路的硬化效果比泥土路要強上十數倍。
“這路是不錯,不過把火山灰匆瓊州運送到華亭來,也太糜費錢餉了,待孤回返南都,會責成製造局重新生產一種可以代替火山灰的建築材料,用於修建馳道,這樣的話,物資轉運也會方便許多。”
長江連綿數千裡,江左一帶水系發達,物資透過水運,便可直達取淞,但湖廣、江西、淮楊很多地區離長江甚遠,想要把物資運送到長江邊,委實有些費時費力,重新修葺道路就成了各地督撫目前的頭等大事,畢竟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而修建道路的材料,馬仲英已經想好了,就是後世的水泥,前者戰事繁忙,很多事情他無暇顧及,現在要恢復南方的民生、經濟,這些事情自然要提上馬仲英的日程表了。
不過,馬仲英此來,為的是考察華亭市舶司的工作進度,而不是修建道路,因此轉移話題道:“郭大使,孤看市舶司的主體基本已經完工,採購和銷售的渠道不知有沒有落實。”
郭紹沉吟道:“殿下,物資方面沒有什麼問題,此次我軍克復江南,浙江、福建和蘇松幾乎都是傳檄而定,因此這些地方民生還算安定,而浙江和蘇松等地向來商業發達,比如景德鎮的瓷器,蘇松和浙北的絲綢,福建的茶葉,這些東西都是緊俏貨,只要咱們下訂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