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逐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章 大獲豐收的秋天,三國之我是劉皇叔,明末逐鹿,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秋來夏往,夏口城外,一眼望不到頭的稻田,黃澄澄的稻穀,遠遠望去,猶如遍地黃金。
豔陽高照,秋高氣爽。
今日一大早,夏口的百姓,不約而同來到城外的官田處。
還是這片田間,芒種時分,劉儼親自操作犁耙,翻土犁田,把這一畝土地,伺候平平整整。
如今半年過去,劉儼親自耕種的這一畝田地,也迎來了晚稻的豐收。
早稻收割是七月上旬,這一季收割的是晚稻。
當初劉儼在田間,對夏口百姓親口承諾,今年他這一畝土地,畝產五石。
雖然事實證明,劉儼並沒有誇口,因為七月早稻收割時,稱重所得一共獲得兩石七鬥稻穀。
而早稻的產量,比之晚稻向來要低三成。
也就說早稻收割完的時候,劉儼宣揚的畝產五石,已經可以確認完成。
可即便如此,收糧這一天,全城的百姓,都還是興致勃勃來到田間。
城內城外數千圍觀的百姓,頂著烈日,興高采烈的討論著,接下來這一畝地,究竟會有多少收成。
“縣令大人怕不是神農轉世吧?”
圍觀的百姓之中,有人驚歎著劉儼派人制造的打穀機。
還有改進後的曲轅犁,犁耙等農具,無不是束起大拇指。
誇讚著劉儼的神奇,現在劉儼在夏口百姓眼中,可不就是神農化身嘛。
“稻穀打完了。”
隨著田間的打穀機的聲響落下,圍觀的百姓,紛紛閉嘴,拭目以待的張望著田間,等待著最終的結果。
“六石二斗……”激動的縣丞李季,高舉起手掌,在萬眾矚目之下,喊出了大家期待已久的收成結果。
身穿短褂,卷著褲腿的劉儼,頭戴著草帽,在一片片歡呼聲中,站到田埂之上。
“鄉親們,鄉親們聽我講一句。”
摘下頭上的草帽,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了一把臉上的汗水。
劉儼的手舉著草帽揮手大喊道,示意歡呼的人群安靜了下來。
“畝產五石,事實證明不是痴人說夢,只要大家今後,奉行科學種田,我相信,畝產十石,也是有可能的。”
劉儼這話一出,頓時迎來如雷般的掌聲和叫好之聲。
“大人威武!”
“大人威武!”
……
這一刻,舉城百姓沸騰,畝產六石收成,這在夏口絕對歷史性的突破。
劉儼這半年來,親力親為,隔三差五都要在田間忙碌一陣。
施肥,除草,翻土、灌溉、利用石灰、草藥水進行防蟲。
這種言傳身教,遠比說大話,空話更讓人信服。
而且每次早上或者傍晚時分,他一到田間勞作,就有大批百姓向他學習和請教。
劉儼提出的煮熟肥之法,起初就有很多百姓抗拒。
但當有人嘗試,並用到田畝之中,立馬便帶動了耕地的百姓。
煮熟費,就是用人工之法,加快(粉fen)便腐爛的過程,提高肥料的養分。
比如在其中加入草木泥土灰塵,以及一定量的石灰粉,不但能夠提高效率,還有殺蟲效果。
其次是翻新土地之前,放乾田中積水,鋪上一層草木,進行燃燒。
這樣既可以增加土地肥料,也可以燒死田間的病蟲蟲卵,還有一些雜草的種子。
劉儼親自種植的一畝官田,雖然是上田,但早晚兩季稻,收成六石稻穀,這個事實,很快便傳到了鄂城。
以及夏口周邊的下羨、嘉魚等縣城。
入冬之後,蘇飛都親自來了一趟夏口,帶著鄂城縣丞和主薄,說是來學習耕種之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