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18章 半成品和殘次品,重生南非當警察,鯰魚頭,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馮·布勞恩的狀況很糟糕,他的肩部和胳膊在轉移途中因車禍骨折,受限於當時的情況,並沒有得到及時治療。

在抵達阿爾卑斯山之後,負責團隊安全的黨衛軍官穆勒為馮·布勞恩找到了醫生,馮·布勞恩這才接受了手術。

說起這事也算幸運,阿爾卑斯山是滑雪勝地,經常有人在滑雪時受傷,所以這裡的醫生對於治療骨折還是很有心得的。

雖然接受了治療,但由於拖延的時間太長,恢復狀況並不理想。

馮·布勞恩不太擔心自己的傷勢,更擔心的是團隊的前途和命運。

在進山之前,穆勒考慮到幾千人的目標太大,要求馮·布勞恩將團隊精簡到500人,這樣可以更有效的躲避盟軍的轟炸和搜尋。

這讓馮·布勞恩很為難。

數千人的團隊要精簡到500人,那就意味著必須拋棄所有家屬,以及不重要的團隊成員,這讓馮·布勞恩難以割捨。

穆勒態度很堅決,他告訴馮·布勞恩,如果馮·布勞恩做不到,他就會以黨衛軍的方式處理這件事。

馮·布勞恩妥協了,他精心挑選了500人,將剩餘的三千多人,以及攜帶的所有資料都留在了哈茨山。

這個決定是馮·布勞恩和瓦爾特·多恩貝格爾一起做出的。

瓦爾特·多恩貝格爾是火箭研發基地的負責人,炮軍中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炮兵部隊服役,18年在法國被俘,19年被釋放,此後一直在德國陸軍服役,專攻彈道學。

“現在的情況很不妙,柏林正在遭到俄羅斯軍隊的圍攻,佩內明德也被佔領了,幸好我們及時逃了出來。”瓦爾特是技術官員,並沒有直接參與作戰,所以不在盟軍的清算名單上。

當然盟軍不追究瓦爾特的責任,並不意味著英國不追究。

瓦爾特研究的A系列火箭,就是後來的V2。

“逃到這裡,我們又能做什麼呢?”馮·布勞恩的胳膊上打著厚重的石膏,他身上還穿著棉衣,四月份的阿爾卑斯山依然寒冷。

從36年進入佩內明德基地開始,馮·布勞恩的日常就是在研究中度過,離開研究所,馮·布勞恩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別擔心,你前途遠大,未來依然光明。”瓦爾特其實也很年輕,1895年出生剛滿五十歲。

馮·布勞恩更年輕,現在才33歲,他曾經是瓦爾特的助手,在佩內明德基地,馮·布勞恩擔任技術部主任。

“我現在最後悔的是,去年沒有聽你的話,將基地搬到挪威——”瓦爾特追悔莫及,德國進行核研究的很多重要設施都在挪威。

和挪威相比,德國本土更危險,從40年開始就不斷遭到盟軍的轟炸,所以研究所才會搬到佩內明德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

馮·布勞恩就苦笑,他根本沒想把研究所搬到挪威,而是儘可能遠離德國本土,尋找投靠盟軍的機會。

馮·布勞恩跟小鬍子不一樣。

小鬍子這種人,命運是和德三帝國牢牢繫結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馮·布勞恩是科學家,而科學是沒有國界的。

這裡要劃重點,“科學沒有國界”這句話,最早出自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原話是“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學者卻有自己的國家”。

這句話巴斯德說過之後估計就忘了,卻被美國發揚光大,打著“科學沒有國界”的旗號全世界蒐羅科學技術和人才,然後就給科技設定了國界。

簡單說就是技術落後時,科學就沒有國界。

技術領先時那就兩說。

法律?

不重要,如果你需要可以給你現寫。

這就是美國對於科學的態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年軍國

行者雷昂

庶女天下之妃同凡響

雲淺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