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4章 朝局變化(上),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歷充分體現了內閣與六部尚書的制衡性。
王直,江西泰和人,永樂二年(1404)進士,授庶吉士並“事文淵閣”。他也是內閣成立以來第一批選拔入閣觀政學習的新科進士。最終三年考滿之時,王直得以繼續留任內閣,“俾屬草”。
當然嚴格意義上講,王直並非真正的閣臣,沒有殿閣大學士的名與實,僅可以看成是閣臣的候補。
王直的內閣生涯一直持續到正統五年(1440)左右,入閣三十餘年,不論是文采還是能力,都備受推崇,“中外鹹倚重之”。而且楊士奇、楊榮等閣臣在正統時年事已高,即將致仕,王直又與楊士奇有同鄉之誼,成為正式閣臣本來是水到渠成之事。
但是意外發生了,王直此時與楊士奇發生了嫌隙,楊士奇之子楊稷“居家暴橫,鄉民甚苦之”,王直曾就此提醒楊士奇,不料楊士奇卻被其子矇騙,認為“抑庵(王直)忌其功名,妄為此語”,由此嫉恨王直,隨即將其排擠出內閣。
王直出閣後擔任禮部侍郎,隨後於正統八年(1443)升遷為吏部尚書,並一直任職到天順元年(1458)。任職期間,楊士奇於正統九年(1444)病逝,而內閣馬愉、曹鼐、陳循、苗衷、高谷等人的地位和威望均無法與其並列,且自景泰二年(1451)開始,由於王直年老體衰,先後任命何文淵、王翱為吏部尚書輔佐管理部事。
可以說,王直入閣的所有阻礙已經基本清除。但實際情況是,王直此時仍舊擔任吏部尚書之職,與宣德時期的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元吉解部事以備顧問大體相同,也就是說,此時的官員若先升尚書,則無入閣之機會——因為此時的內閣,整體上來說還是“秘書”這個屬性更重。
王直晚年對此也曾感嘆道:“西楊不欲予同事內閣,出予理部事,當是時不能無憾。”結合王直的仕宦經歷,這種遺憾在針對楊士奇的同時,顯然也與當時的政體阻斷其迴歸內閣之路不無關係。
此外,內閣在正統時期獲得的“票擬”之權,與六部尚書的行政權也具有很強的制衡性,對此解釋最為精闢的要屬高拱。
高拱在《三乞天恩辭免兼任疏》中提到:“我國家之事,皆屬部臣題行,閣臣擬票。或未當,則為之駁正;或未妥,則為之調停。不嫌異同,務在參伍。所以事多得其理,而人不敢為奸,是閣之與部不容混而一也……
春芳既解任去,而臣又忝居二輔之先,若仍領銓務,則自所題行,自所擬票,駁正調停終為未便,是謂以水濟水,誰能食之……
今內閣平章重事,吏部進退百官,皆權所在也。臣既忝閣臣之先,而仍總吏曹之職,則操權不亦太重乎?權太重,非惟臣難以居,而國體亦非所宜。”
這是高拱第三封請辭兼任吏部尚書的奏疏,其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中樞權力結構中內閣與六部職權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這也是朝廷在廢除丞相制度後,精心設計的外廷執行和制約機制,如若兩者歸於一處,則操權太重,嚴重威脅皇權的穩固和國體的穩定。
當然,這裡也有點特殊,即吏部尚書到底與其他尚書有別,高務實如今這個戶部尚書到底不如吏部尚書那麼敏感。
“萬事開頭難”,高拱以首輔兼任吏部尚書之後,無論是閣老身兼尚位進閣老,都變得常態化了。
換言之,內閣與六部不再如早年那般涇渭分明,現在不僅是開始融合,甚至出現了上下級之分:內閣統領六部。
當然這個並不絕對,原歷史上在萬曆朝時,一旦首輔性格軟弱,亦或者得不到皇帝的強力支援,六部也可能反過來架空內閣。
戚繼光等人之所以不敢對高務實有絲毫不敬,一則是高務實入閣可期,這一點人盡皆知;二則此時戶部、兵部都是實學派的主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