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章 戚繼光車營,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們回鎮之後會不會很快出現腐化變質,這個誰也不敢保證。
所以到頭來到底能有多少士兵可以使用這個空心方陣戰術,還是很難說。戚繼光也只敢說,他親自帶領的戚家軍有能力完成空心方陣並較好的施展開來。
至於火力問題,自從隆慶二式火槍問世,火力強度的提高倒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京華所產的火器質量優良,保養得當的情況下,在安全使用期限內基本不必擔心炸膛等現象出現,因此勉強可以算夠。
但由於空心方陣是需要刺刀的——用於面對騎兵衝陣時,將槍倒立撐在地上,刺刀刀尖向前方傾斜,組成刺刀林以震懾對方的戰馬。
這個要稍微解釋一句:馬是一種很聰明的生物,它們會下意識地躲避刺刀這種明晃晃的尖銳金屬,所以當“刺刀林”出現,戰馬是會抗拒對著它們死衝的。
在冷兵器時代,堅定的重步兵陣線所組成的正面永遠不是重騎兵可以輕易撼動的,這是後世的定論。就不說阿徹·瓊斯的《西方戰爭藝術》之類玩意了,事實上就算是蒙古騎兵,在絕境之時也會結成盾陣防禦,詳情可參見艾因賈魯戰役——當然,這有個前提,“堅定的重步兵”肯定不是現在大明那些丐幫大集合一樣的衛所兵。
所以,戚繼光一直在等高務實搞出他十年前就提出的刺刀,以及能和刺刀配套使用的新式火槍,因為只有這兩件武器組成起來,空心方陣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但是戚繼光也不可能傻等,因此他開始思索在沒有刺刀的情況下,該如何應用“空心方陣”戰術的合理思路。
於是,改進版的車營出現了。
“往事,敵人鐵騎數萬衝突,勢銳難當。我軍陣伍未定,輒為衝破,乘勢蹂躪,至無孑遺。且敵欲戰,我軍不得不戰;敵不欲戰,我惟目視而已。勢每在彼,敵常變客為主,我軍畏弱,心奪氣靡,勢不能御。”——戚繼光《練兵實紀·卷六·車營解一》。
“且敵欲戰,我軍不得不戰;敵不欲戰,我惟目視而已。”這句話完美呈現了大明面對蒙古騎兵時最尷尬的部分。
戚繼光編練車營主要的考慮,就在於北方的戰場環境對於明軍來說非常不利,尤其是荒漠無邊的北方戰場適合大規模的機動馬戰,農耕社會的大明不擅於騎射,對於馬上陣仗遠遜於蒙古,大明雖然擁有大量的步兵可用,但機動性太差,遠不如蒙古人來去如風的快速機動。
這點就與南方的倭寇征戰時所遭遇的非常類似,倭寇同樣利用海上的舟船快速機動,讓緩慢的明朝步兵根本無法抵禦,也無處抵禦,往往被高速機動的倭寇給打的落花流水。
但不同於南方的倭寇毫無章法、如散兵遊勇的小集團作戰特性,蒙古軍是有著高明戰術的大集團精銳武力,這一點遠非亂打一氣的倭寇所能比擬。
戚繼光在南方編練的戚家軍既設營陣,可以有效的遏止倭寇襲營,但在北方卻無法遏止大規模的馬戰突擊。而既設營陣是戚家軍出戰及防禦的根本,一但本營被踹,此戰就毫無勝算可言了。
為了應付這種嚴峻的戰場情勢,戚繼光參考了北方邊軍的作戰經驗與資源,又以高務實“單位投彈量”思路為核心,加入原戚家軍既設營陣之法則,編練了一個全新概念的車營以茲對應。
(注:在戚繼光所著述的兵書中,著墨較多的就是車營以及輜重營,可見戚繼光相當重視車營的戰術運用,其是規劃為野戰時,作為攻堅作戰主力的馬、步軍等單位的強力支援後盾。換句話說,車營不能保證己方“必勝”,但能保證己方“不敗”。)
一般來說,車營是與馬、步等主力戰鬥營合組成混編大營,以車營作為大營的戰鬥與防禦的核心。
但車營本身的規劃就是個攻守兼備的單位,一個獨立的車就包含有正、奇兵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