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製鹽肯定是賺錢專案,這一點從兩淮鹽場和長蘆鹽場等地的鹽商之富就能看得出來,本來應該是毫無爭議的問題,然而遼東的鹽場辦著辦著居然快要折本了,這就很值得深究。
當然高務實現在沒工夫去深究,因為在他看來,製鹽都能搞到快要虧損,那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管理制度漏洞太大,二是製鹽技術陳舊落後。
大家都是同根同種的漢人,總不能說這遼東人就格外懶惰一些吧?要知道遼東本來生存壞境就更惡劣一點,怎麼還可能更懶?顯然不能。
所以新開遼南鹽場的事,難點不在於在哪開辦——不必說整個遼南了,光是一個營口,就已經“百里銀灘”了,只要有錢有人,在哪開不出大鹽場來?
難點還是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
在管理體系上面,京華雖然沒有開辦鹽場的經驗,但企業運作的大方向是類似的,絕大多數可以照抄,頂多做出一些相關的技術性改動,所以這個方面無須高務實過於費神。
倒是技術體系需要升級一下。
高務實在請張四維、張四教二位舅舅幫忙提供了長蘆鹽場的幾位製鹽大匠之後,經過交流了解,確認現在大明的製鹽技術有不小的提高空間。
中國的製鹽技術發展到大明時期,原材料主要是海水、池滷、井滷和礦鹽這四種,原料不同,製鹽方法當然也不同,具體到海水製鹽,方法主要有兩類:日曬製鹽和熬鹽。
一開始高務實是完全沒有考慮熬鹽這個選項的,因為熬鹽就得用燃料。
以前中國曆朝歷代曾經流行燒炭熬鹽,這顯然是個成本極高的製鹽法,雖說熬鹽並不需要大火急燒,相對來說能耗也不能說特別高,但畢竟炭價不低,還是很不划算。
後來開始有了燒煤熬鹽,成本開始降低,這對於高務實來說就是好訊息了,因為他是真的不缺煤。
京華現在的煤炭開採能力相對於用量來說近乎爆表——主要是礦多,後世的河北、河南以及著名煤炭大省山西,這三處都是京華的主要勢力範圍,京華除了老早就提前佔據的開灤煤礦和門頭溝煤礦(燕京城郊)之外,在高務實的河南老家、山西“舅家”都有好些大礦,只要他高務實一聲令下,產能完全不成問題。
就算這年頭運輸耗費大,營口頂多能用從開平海運過來的煤,也能支撐得起,但京華作為商業集團,成本肯定是越低越好,所以一開始高務實並不打算在熬鹽上動腦筋。
他最先考慮升級的還是曬菸技術。
根據長蘆鹽場的大匠介紹,目前大明的曬菸技術一共有四種,分別是畦曬製鹽法、灘池曬鹽法、坎井曬鹽法和木盤曬鹽法。[不詳述,有興趣的朋友我給介紹一篇論文:《15—19世紀中國與歐洲製鹽技術的發展》,作者徐寶政、王連第。]
此時的歐洲,在製鹽技術上與東亞尤其是大明並無技術交流(史學界目前無證據),但有很強烈的趨同性,差別只在某些小問題上,但有一項,歐洲領先了大明乃至更往後的韃清很多,那就是汲滷裝置。
歐洲人早在1437年就搞出了“抽滷機”(法國的艾哈德·漢),到1507年又被海因茲汲水器取代,後來的發展越來越快,最後在蒸汽機時代就理所當然的搞出了蒸汽汲滷裝置。
除此以外,長距離輸滷管道也是歐洲的一個優勢專案,不過這個專案跟歐洲分裂的局面有關(尤其是神聖羅馬帝國),和高務實所處的環境不同,因此關係也不大。
高務實目前第一項打算升級的技術就是汲滷裝置,這可以顯著提高製鹽效率,尤其是在採用了這一技術之後,熬鹽也可以納入升級範疇——指在製鹽的最後階段進行熬製加工,以期加快製鹽速度,關鍵是這樣做需要的煤炭用量不大,對於煤本身的要求也很低,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